第五十八章 保全 (第2/3页)
/br> 平州兵卒以其年岁浅,常呼之为“再世骠骑”,将之与汉之霍去病相较。 到郁本以为上述皆是讹传,待得亲身从军,方知名将之资皆为天授,寻常之人不可以年岁度其才能。 在军中观瞧周罗睺行事已有月余的到郁,而今已经彻底成了这位年只二十五岁的少年将军的拥趸。 若非知晓“良将在外久,君臣必生隙”的道理,到郁高低也得上本奏书请留任其于平州的。 此间闻得周罗睺言语,到郁知晓这位少年将军已经揣度出了上意,他不好明言,只宽慰道。 “将军二十浮海,历今四岁,年不过二十五,而将湮灭三国,虽古之名将不能及此。” “新天子承文皇之志,有并吞天下之意,即或请将军入都,亦必用之于北。” “今我等虽于辽东谈笑灭国,然辽东诸酋,九州外之蛮夷也,灭之,但小功耳,不足以光耀万世。” “周、齐二寇,源本夷狄,而窃据我夏地,实以夷狄而侵中夏者也,皆巨寇耳。” “将军与陛下皆年幼,春秋多,苟能君臣相得,上下同欲。” “则荡涤北虏,恢复中华,计日可待也。” “苟能使天子车驾行驻伊洛,居中州而临万邦,则虽千万载后,竹帛书卷,田间邑里,亦将书言我等事迹不绝。” “扫夷狄而光宅中夏,此万世功也,望将军计之。” 周罗睺听罢到郁的言语,心中那份忧乱扫去许多,他知晓到郁已悟自己心思,便同他敞开心胸道。 “我本吴将军麾下一队主,幸得文皇知遇,授我平辽校尉之任,使我将兵千人,东渡平州。” “文皇于我,知遇之恩甚隆矣,罗睺日日思索以何物报之。” “是以闻新罗空虚,则引兵袭其王宫。” “知异斯夫乏粮虚弱,则诱之围杀而灭亡其国。” “此二者皆天授其时,罗睺趁其机而取其功也。” “然而百济、高丽在侧,我常恐平州虚弱,不足防备。” “此间适逢百济丧师,国中少年未长成,其王麾下兵力极空虚。高丽又有对卢弄权,东西相争,不能一其军政。” “罗睺私计,若不趁此机遇,大削二贼之势,则数岁之后,罗睺归国,二贼强盛,不知平州何人能守也?” “文皇筚路蓝缕,为国开疆,始置平州,我实不愿此等基业复丧蛮夷,故常纵兵士挑衅二贼,是以有今日之战。” “而今汉城已复,高丽粮道已断,其人马十数万将困山岭中,我大功将毕,而平州将稳固矣。” “文皇之恩,我终不负矣,新天子纵赐我死,罗睺亦从之,何以言立万世之功乎?” 到郁闻言感动,只言道。 “都督无负天子,天子岂能负都督乎?” “我将以都督忠义,奏书俱闻大内矣。” 周罗睺闻言沉默稍许,略见犹豫,终于言道。 “若如此,惟请到兄以我纳百济小妃之事上奏弹劾之,以我之过减我之功,则我归都或能得其安全。” 到郁摇了摇头,他道。 “天子圣明,自能辩小人之言,都督何故自污若此?” 周罗睺亦是摇了摇头,他答道。 “我乃武人,不通政术,此是前时议兵之际,徐公教我之全身之计。” “徐公心善,为我剖决事中详细,我始悟此战之后身将功高震主,实祸事在即。” “天子便圣明,群臣诬我之言若波涛,天子能得独明乎?” “徐公谓我,示君贪色,则君能赏我以色,示人逾矩,则君能罚我以逾矩。” “君能以赏罚加我,则君威得固,而我臣道不失也。臣道不失,虽群小诬我为叛逆,我亦不死矣。” “徐公能活北新罗数万之人,此间活我一人,亦必易也。” 到郁听罢亦终于醒悟,言道。 “徐刺史知为臣之道矣,我将奏书劾都督好色、逾矩,以全都督为臣之道。” “二君忠义,古今难得,若二君果去平州之任,郁虽不才,亦必促后来者,随二君治平州之规矩。” 周罗睺已将心中忧乱言罢,闻得到郁言语,终于欣然笑道。 “今我与到兄言心中忧乱且尽。” “请到兄观我破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