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逻辑:智人开始进化_第四章 纪实的科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纪实的科幻 (第2/2页)

论真实性和正确性,它不会缺少重要性。无论如何,这都比写那些不可能重要的事实要好。我重视的纪实和你所说的纪实不同。我强调的是因为合乎逻辑所以正确,因此应该真实;你强调的是因为合乎经验所以真实,尽管那可能应该不真实,最好不真实。我的纪实适用于科幻,适用于写未来的历史;你的纪实只适用于历史。我的纪实是正确的,你的纪实是错误的,因为经验根本不可能比逻辑可靠,甚至,任何形式的经验主义都不可能比纯粹的逻辑主义正确。”

    “有一定的道理。我原来不重视你的哲学理论,现在看来犯错误的可能性变大了。老爷子即使不是完全可信,他的出现也确实大大加强了你的理论。”

    “这还是出于你的经验主义信仰。你应该首先相信逻辑,然后去判断其它。可是,你却因为某个经验而相信逻辑,这个顺序是无法合乎逻辑的。不过,虽然过程错误,幸好你最终还是发现了这一错误。”

    “我还没有拿定主意。但是,既然是文学,就要有不可能重要的事情。”

    “比如?”

    “描写一下花痴?”

    “那可能就会出现遗孀整理书稿的局面。”

    “难道不是花痴郁郁而终鳏夫发奋写作?”

    打闹一番之后,我为了我的写作乐趣再一次发出请求:“读者确实需要趣味。”

    “需要趣味不意味着必须有趣味,或者,处处有趣味。当然,也不意味着必须没有趣味。而且,趣味有很多种方式,并不一定要依靠细致的情节描写。但是,他们不仅需要理想,也必须有理想,因为,趣味相对于理想是完全不重要的。其实,这也证明了真实事件的数量和比例并不是衡量、评判历史的重点。记录琐碎的小事能提高这些数据,但是,记录重要事件乃至思想才能提高历史的重要性、价值,哪怕是牺牲了一些可靠性。”

    “你想想那些名著,读者喜欢构思巧妙的情节,需要矛盾冲突。”

    “喜欢本身就代表着这不够重要。重要的事情是会让人热爱乃至发狂的。读者最想知道未来社会将是什么样子,最想知道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人是什么,世界是什么。但是,人类对这些问题几乎没有什么可靠的认识。甚至,人类此前在技术预测方面也乏善可陈。传统的科幻名著经常是一本书只有一点点正确,就像《海底两万里》里构思的潜艇。如果老爷子不是骗子,我要争取做到整本书能够基本正确地描述未来。如果最终证明老爷子是个只会胡说八道的大骗子,那只好承认失败。但是,至少从他目前的言论看,很不像。”

    “说起来,科幻小说居然要讨论真实性、追求正确率,这也是前所未有的。纯逻辑流也有好处,不用去编假话、废话,尤其是不可能重要的话,这自然而然地提升了文字的价值。而且,我们可以从老爷子的言论出发,做出一些评论、推理。只要我们对老爷子的故事的评论、推理尽量合乎逻辑,即使老爷子是个骗子,这本书也不是一无是处,不会缺少重要性、正确性。”

    “这就对了。和一般的科幻小说相比,我们的重点不是预测技术,而是预测未来人类的最基本基础。说实话,当我听老爷子说到逻辑生物也相信人是灵魂之后,很激动,对这本书的期望一下子就提高了。”

    “所以,你就是有功利主义成分。”

    “确实如此,我远未达到自己的理想。”

    “我们的期望不同。我的主要期望在于纯逻辑流,要让千百年后的读者将这本书视为纯逻辑流的开山之作。以往的小说写逼真的场景、人物,力图通过让读者的身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那是在借助读者的感官去欺骗读者,甚至,很多时候目的是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作品中虚假的陈述、邪恶的思想。而且,未来的读者可能没见过描写的风景、相貌,写那些不是宇宙中所有生物都能理解的内容有多少价值?我们的小说要突出纯逻辑流,不再把目标读者放在地球上,更不是现在的地球上;要让读者忽视身体的感受,反而要突出其中的逻辑推理;要让读者用思想去感受历史是否真实、思想是否有价值。其实,读者应该很容易就能够判断出,以往的作品中有太多文字是作者不可能得到的信息,所阐述的原则基本上是作者照搬照抄的,是他们根本无法证明其正确性的,甚至,没人能证明它们是真理。所以,以前的小说不仅是不可能真实的,它们所坚持的原则正确率也会很低。既然写作经常不合乎逻辑,他们的原则、推理岂能完全合乎逻辑?我们的文字远比他们更合乎逻辑,讲道理,这应该代表我们的道理也更合乎逻辑。”

    她露出了笑容,“你找到自己的动力了。但是,你的任务很艰巨。要说服读者用逻辑去判断这是历史还是幻想,正确还是错误,而不是用经验。这甚至是违背你自己的信仰的。”

    “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不过,我也是一个机会主义者,能够容忍两种不同信仰的共存。”

    “这倒是机会主义的优势所在,反正我无法长期忍受这种状态。”

    “不论机会主义是不是最好,你都要改一改。你过于执着,管得太多。但是,这本书不是你写的,也不仅是记录你的思想。这样不好。这本书要同时兼容我们三个人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三个人把自己最信任的记忆、思想、经验拿出来,通过尽量合乎逻辑的讨论,最后呈现给读者的是我们认为最可靠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个人很信任、很重视的思想被其他人轻视的情况。我们应该彼此信任,相信他人的信仰有一定的道理,相信他人有一定的能力,相信他人做出的推理有一定的道理,相信他人做出的判断有一定的价值。其实,这本身挺有难度,因为我们两个甚至三个都不是轻信之人,但是,至少按照我的判断,你们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这大概也是机会主义的好处之一。”

    “我承认我确实存在管得太宽太严的问题,也存在对其它信仰缺乏信心的问题,这主要针对你。”

    就冲这话,我认为也应该宜将剩勇追穷寇,“还有,我们在讨论重要问题时必然会发生一些事情,获得一些经验,而我很确定这些经验的真实性和重要性,甚至,它们可能成为重要的历史,但是,你却有太多顾忌。”

    她做出了妥协,“我没想到你说的写实性是抱着这种打算。不过,好吧!可以有少量琐碎的写实。但是,你也很清楚,这需要我管着。”

    双方告别时,我在荷尔蒙的驱使下很想一亲芳泽,但是她低声说:“哥哥!你怎么能这样!”我气愤地要揍她,她大声说:“哥哥再见!明天我再来看你。”在路人的注视下,我只能硬挺着,虚伪地笑着说:“替我向爸爸mama问好!”,目送她扬长而去。我感觉,这一天在极度的遗憾中结束了,尽管我的灵魂总是觉得这种感觉不太对劲。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