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章 入门传法 (第2/3页)
宁兴平穿过一片空旷的广场,走入旁边一处偏殿,进门便见一中年修士正在里面打坐,听见来人,此人起身笑着说,“知你今日要来,我便在此侯你多时了。”林宵云连忙拉着宁兴平行礼,“有劳师兄相侯。”又转头对宁兴平说,“此乃我派掌教邱璟云,是为师的师兄,你入我乾云,当尊掌教之命,不可违逆。” 宁兴平连忙答应,抬头看向邱璟云,见此人书生打扮,面容俊朗,眼中带笑,观之如沐春风,与林宵云的清冷之意又不相同。 邱璟云笑道:“不必拘礼,我等修行之人,没有那么多礼数,入我门派,只需为人正气,尊师重教便可。你当牢记自己是乾云山弟子,行事不可妄为。”宁兴平点头称是。 说罢,邱璟云带着林宵云师徒二人出门向正殿走去。一入正殿,便见一尊高约丈许的白玉雕像,正是那日在林宵云正房内所挂画像中的持剑道人,只是更显气势逼人。邱璟云点燃三柱线香,跪倒在雕像前,林宵云和宁兴平也跪于其后。 邱璟云双手拈香,对着雕像说道:“清虚祖师,今日我乾云山再添香火,望祖师庇佑门下弟子。”叩拜祖师雕像后,邱璟云将香插入香炉,便招呼宁兴平上前。 “兴平,盘坐于祖师前的蒲团上,双目凝视祖师双眼,屏息静心,看你造化如何。”邱璟云指着雕像前的一个蒲团说。 宁兴平依言坐好,抬头看向雕像双眼,只见那双眼睛越看越深邃,渐渐地意识便深陷其中,越来越模糊起来。 渐渐地,宁兴平仿佛进入了一片黑暗之中,也不知在何处,突然在黑暗中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乾云弟子可向前十步。” 宁兴平依言上前,眼前豁然开朗,自己已经置身于一片竹林的空地之中,眼前有一位仙风道骨的老道正在饶有兴趣地端详着自己,正是雕像中的清虚真人。 宁兴平见到清虚真人,立刻跪下叩头行礼,“弟子宁兴平,乃是长老林宵云门下,见过祖师。” 清虚真人笑着说,“起来吧,原来是宵云那小娃的徒弟,当年见他之时,他比你还要小上几岁。你可知这里是什么所在?” 宁兴平恭敬地回答:“弟子不知,但祖师已经仙去,莫非弟子是在梦中相见吗?” 清虚真人哈哈一笑,“此处乃是我开辟的一处小空间,只得一缕精魂长存于此,至于我本身恐怕早已身死道消了。但凡我乾云亲传弟子,皆有机会以神魂出窍来此一次,由我面授一份机缘,且让我看看,你的机缘是什么。” 说罢清虚真人双目如电,将宁兴平神魂上下仔细扫了一遍,皱起眉头,说道:“奇怪,为何你神魂深处烙印有一道佛门法印,莫非你是哪位佛门高僧的转世灵童?但我观你神魂不稳,修为全无,根骨想来也属普通,又不似灵童天资。你可知是何缘故?” 宁兴平深思片刻,想到真性禅师临终之前叮嘱自己不可将传功之事说与旁人,但又一想清虚真人只得一缕精魂,当不算是人,兼之自己此刻已是乾云门人,断不能对祖师有所欺瞒。便一五一十地将受真性禅师传功之事说与清虚真人。 清虚真人听罢,思忖良久,说道,“这等事,我修行多年,也未曾遇到,我乾云山修行的乃是道教一脉,与佛门修行大相径庭,但这道烙印与你神魂合二为一,强行去除反而对你神魂有损。罢了,且让我传你一法,看看金光教的这老和尚是何用意。” 说罢双目再次看向宁兴平,一道毫光电射向宁兴平双目,宁兴平只觉得神魂一颤,脑中便多了一道心法。宁兴平未及细看,只听清虚真人说道:“这心法乃我晚年观世间沧海桑田之变迁,苍穹星辰运行之轨迹,一朝顿悟所得,名唤寰宇千秋诀,此法诀乃是模仿天地运行,时空变幻的法门,修之甚难,但我观你神魂纯净,并无杂念,反是修行此法的良材。你可用心修习,以此诀或可将你神魂中那道烙印打开,并与我派功法相互印证,当有益处,因为佛修心,道修身,其实修的都是自身小天地的运行,修至深处,便是万法归宗,以自身补足天地间那遁去的一,以成大衍之数。” 宁兴平立时跪下拜谢祖师赐功之恩。清虚真人将他扶起又道:“我乾云山立派收徒,讲究因材施教,除了本门基础功法与门派中的藏书众弟子均可学习外,自我处所得乃是个人机缘,故法不传六耳,外人修之,非但无益,反受其害,切记切记。” 宁兴平点头称是,又问道:“请教祖师,弟子心中有一问不明,想请祖师指点。” “哦,说来听听。”清虚真人笑道。 “弟子一心修行问道,但奈何天资有限,众人皆说我资质平平,弟子时有惶恐,怕修行难成,却是负了父母与师尊,望祖师为弟子解惑。”宁兴平恭恭敬敬地说。 清虚真人哈哈大笑,“痴儿,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资质一说乃后人在修行一途中急功近利之魔障,我等修行修的是天道,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众人修行,或为清净避世,或为斩妖除魔,或为益寿延年,或为一己贪欲。却不知修行之根本乃是顺应天道,以有余以奉天下。只要道心坚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一切顺天应人,方得始终。所谓得道者,非得己之小道,而是得天地运转之大道。天道无情却有衡,先天不足,后天可补,反而那些资质甚高之人,前期修行一路坦途,后期却再难寸进,便是此理。” 宁兴平又问道:“那为何天下人分为三六九等,人之命有生死贵贱之说。” 清虚真人笑着答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天地间一草一木,牛羊猪狗,帝王将相,升斗小民,皆有其所用,或生老病死,或贫富贵贱,都是天道循环的结果。我等机缘所致,得以修行,也是如此。唯有守中,方可成道。修行之路最终无非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自身成天地,反哺苍穹众生,当为圣也。” 清虚真人反问宁兴平,“你上山修行可有所向往?” 宁兴平抬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