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辞赋 (第2/2页)
将军一般。”曹节并未直接提议,而是说了一事。 刘宏闻言脸色骤变。 “奴婢还听说,自陛下降了死罪之后,廷尉诏狱外便起了长龙,堵塞交通,为一时之盛景。”曹节继续说道。 刘宏脸色愈发难看。 这些士人,这是取他之仁慈,为他人之垫脚石? 曹节观刘宏脸色,这才建议道:“奴婢等年老体衰,无法为国尽力,但那杨明自称为百姓而行事,此次伐鲜卑陛下可遣他出战,让其为国、为百姓而战。” “善。”刘宏点头。 此次伐鲜卑,宦官出钱,士人不肯出钱,总得出人。 杨明如今名扬四海,有士人新秀之姿,当为表率。 …… 马车在永和里停下。 汉代尚无坊之概念,以里为单位,概念与日后的坊相近。 雒阳内城的里并不多,多为王公贵族居住之所,其中尤以北宫右侧,永安宫南侧的永和里和步广里知名。 里内的房子大门不临市,马车停在闾巷,杨明下车后进门。 有婢女先去屋中禀报,他甫一进家门,便有数人迎了过来。 当先一人便是他的父亲杨琦,望见他时,眼圈已红了一片。 与他而言,杨明十一岁死一回,如今十九岁又差点死一回,命途多舛。 “父亲。”杨明躬身行礼。 杨琦收拢情绪,上前扶他起身,拍他肩膀颔首,神色自豪。 此时其他人也已出来,杨明相继拜会。 叔公杨赐,叔父杨彪、杨众、杨篡,晋阳王氏王柔、王泽,以及议郎蔡邕。
众人进屋,刚坐下,蔡邕便发出感叹:“我十九之时,正值徐璜等五宦擅权不法,却仅能不合流而已,整日无所事事,品玩古董聊以自慰,对比少君之所作所为,相形见绌,惭愧不已。” “蔡公之才,闻名遐迩,明不敢相比。”杨明赶忙谦虚道。 蔡邕,当世大文豪,精通音律、经学、辞赋,书法大家,藏书万卷,闻名天下。 蔡邕闻言大喜,摸着长须越看杨明越发顺眼。 “可惜昭姬尚在垂髻之年,不然许配与君,当无憾也。”蔡邕接着感叹。 此言一出,一旁的王柔、王泽两兄弟已有些坐不住。 杨明心里一笑,确实可惜。 蔡邕的女儿,那可是蔡昭姬,也就是日后的蔡文姬,大才女,兼王者高手御用打野。 蔡邕和杨氏关系不错,他也早就认识蔡邕,当然也去了解过蔡文姬。 就像前面说过的那样,不能用前世的价值观来看待东汉的事情,结婚也一样。 对于他这种世家公子,政治联姻是必然,不过因为杨琦对他溺爱,他有比较大的选择权。 既然都是联姻,那有机会当然要选个漂亮的,有名气的,不那样岂不是对不起自己穿越者的身份。 然后直到三年前,蔡文姬才出生。 两人差着十六年,娶妻是不可能了,就看以后有没有机会娶妾。 “多谢蔡公垂爱,不过我已与晋阳王氏有婚约,婚约不可违。”杨明开口答道。 杨明此言一出,王氏兄弟长松一口气,蔡邕也对杨明越发喜爱,接着便大笑掩饰过去。 “不过无妨,我已为少君作赋一首。”蔡邕说着便起身。 众人也是齐齐望向他。 两汉有诗但不多,多为辞赋。 蔡邕为辞赋大师,却鲜少为人作赋。 “观九州之大旱兮,见赤地之千里。官尸位而素餐兮,民易子以相食。” 当先两句,一副生灵涂炭之卷已映入眼帘,引得众人肃穆。 “愤豪右之辜榷兮,敛百姓以血rou。叹苍生之涂炭兮,愧无力而自慰。” 蔡邕颂赋至此,引得众人又是一阵嗟叹。 正此时,他语调陡然增高: “闻王甫之异首兮,睡卧榻而惊醒。见皓月之当空兮,知杨氏之少君。 谓曰:天地不仁,民不生兮。贼不悯民,反食rou兮。为民除jianian,不畏死兮。俯仰天地,真英雄兮!” 待蔡邕颂赋完毕,堂内先是一静,接着便暴起一阵喝彩声。 精彩!实在精彩! 杨明也为之动容,他前世接受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多为唐诗宋词,两汉辞赋并不多见,还印在他脑海的仅剩《离sao》当中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上下而求索。” 蔡邕这赋作的,不可谓不好。 而在座众人之反应,不单是因这赋作得好,更因蔡邕此举,便如郑玄行谶语一般,皆是为杨明扬名。 …… 议郎:秩六百石,原本是郎官的一种,但到了东汉末年,议郎可以参与政事,也不用宿卫,成为皇帝的近臣,一般选择名士担任,比如蔡邕,又或者是高级官吏的过渡,比如此时刚刚从庐江卸任太守归来的卢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