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伍子胥 (第3/3页)
,借势自立为王,而当时在楚都的吴军,太过于嚣张跋扈,引起楚国百姓的全体抵抗,反而需要面临巨大的压力,吴军成为楚国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阖闾等人也没办法继续待下去,只能战略性撤退,但是此时的阖闾却怎么也没有想到将面临无家可归的局面。 孙武英明一世,但却因为吴王阖闾一事头昏脑热,让孙武成了间接帮凶,尽管伍子胥为了复仇,做一些报复之事情有可原,但是太过于小心谨慎的的他,对于楚国遗留百姓的精神迫害确实最惨无人道的,公然羞辱当时诸多士大夫的女眷们,丝毫不念旧情,也忘记了自己曾经楚人的身份。
事已至此,吴楚一战也成为强吴最后的辉煌,‘虎落平阳被犬欺负’而此时的吴国也不例外,曾经他们不屑一顾的越国,这时候也来给吴国来了临门一脚,诸事不顺的吴王阖闾,回到吴国一方面要处理内部叛乱,另一方面还要提防越国偷袭,而此时的秦楚联军,已经顺利收复被攻陷的楚都。 夫概作为吴王阖闾的弟弟,没有号召力那是假的,何况吴王阖闾的在楚都的作为,自然不是那么得民心的。 阖庐弟夫概见秦越交败吴,吴王留楚不去,夫概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阖庐闻之,乃引兵归,攻夫概。夫概败奔楚。 吴楚之战暂时告一段落,吴王阖闾在攻越途中,中箭伤亡,随后阖闾之子夫差即位,而后来伍子胥曾多次告诫吴王夫差,要及时亡羊补牢,处理越王勾践,但是夫差就是不听从,反而听信他人谗言,让伍子胥自杀,临终前的伍子胥,甚至发下毒誓,挖出他的眼球,他要看着吴国的败亡,果不其然,九年后得以应验。 冤冤相报,何时能了?伍子胥为了杀父之仇,怂恿爆发吴楚之争,尽管但是伍子胥成功复仇,但是处理方式太过于极端,反而激发民怨,最终导致被群起而攻之,也因为越国的偷袭,导致吴王阖闾秋后算账,哪里曾想到,一代霸主吴王阖闾因为脚趾中箭,最终伤亡。这一下越国与吴国又因为杀父之仇结下梁子。 吴王夫差确实不负众望,同样也完成父亲遗愿,攻破越国报仇雪恨,还囚禁了越王勾践,此时伍子胥同样要求别留活口,要下死手,而此时的夫差显然不愿意再受伍子胥掣肘,重蹈覆辙,但是九年后,他也终于认清现实: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刚开始,种种迹象表明,胜利的天平是向吴王阖闾倾斜的,但是就因为人性使然,最终一步步将整个吴国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贪心就是整个吴国败亡的最大根源。尽管有孙武,伍子胥坐镇,也终究抵不过人心险恶。 伍子胥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盗掘者,源于其出走吴国之前,与楚平王结下的仇恨。《左传》记载,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被迫出逃吴国,发誓要搞垮楚国,以报杀雪恨。公元前506年,在孙武攻破楚国城池,成全吴王“春秋五霸”地位后,伍子胥也寻得了弑父兄之仇的机会。据说入楚后的伍子胥最想干的第一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开始找了一天也未找到,原因是当年楚平王为防止陵址被人知晓,下令把参与修陵的工匠全杀掉了。 经一个侥幸逃脱的老工匠指点,伍子胥顺利掘得楚平王陵,把他的尸体挖了出来,用鞭子抽打解恨,一直抽了三百下才住,此即“鞭尸三百”典故。另有一说,伍子胥抓到了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对其进行严刑拷打,逼他说出了父陵的下落,伍子胥方得手。 伍子胥作为一个外来户,在短短几年帮吴王阖闾上位,并凭他的才干和智谋给吴王阖闾挣了个家大业大,在阖闾感染破伤风将死的时候,还为夫差争取了太子之位。按理,这样的大恩大德,吴王夫差这位小同志应该抱着他的大腿喊不是亲爹胜是亲爹才对呀,可为什么伯嚭几句话,就让夫差对他起了杀心呢? 在阖闾攻打越国的时候,由于轻敌,不小心被灵姑浮砍伤了脚趾,感染了破伤风,临死的时候,将夫差交托给伍子胥,希望他能辅佐夫差继续称霸。 此时的夫差,并不是阖闾最喜欢的太子,自从太子波病逝后,阖闾迟迟没有落实接班人,夫差的太子之位是伍子胥争取来的,按理这两个人连手做搭档是连磨合期都不需要了。 可是老臣新君的搭档就是权力的平衡,往往结局出人意料,伍子胥这种眼光如炬的人居然看不破,也颇有些让人费解。 夫差起先的确是对伍子胥感恩戴德,还说要分一半的土地给伍子胥。不过伍子胥拒绝了,对伍子胥而言,自己身负辅佐新君的重任,一定要助夫差夺天下才是自己的本份。 问题是伍子胥总像老母鸡护崽一样,事无巨细处处叮咛,夫差显然是个叛逆青年,总想凭自己的才华一展身手,面对伍子胥什么都过问什么都建议的局面,作为一国之君自然有处处被管束的感觉,这让夫差很是反感伍子胥。 矛盾发生在大败越国俘虏勾践后,伍子胥坚决要夫差永绝后患,并一举灭掉越国。此时的夫差正沉浸在喜悦中,一听伍子胥又指手画脚,就心生不悦,可是伍子胥还偏要不停地劝谏,真真让夫差不高兴,不高兴的结局就是你说东我就偏朝西,要不国君还要听一个大臣的,岂不是反了吗! 夫差和伍子胥这种暗地里的较量,被jianian臣伯嚭发现了,伯嚭早就妒忌伍子胥了,趁此机会在夫差面前好一顿挑拨,就连伍子胥送儿子出国也成了卖国贼的证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