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朝代_第九十二章秦:杜挚,景监,甘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二章秦:杜挚,景监,甘茂 (第2/3页)

他在齐国任上卿,并为齐国出使楚国。秦王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后卒于魏国。

    甘茂学成之后通过张仪和樗里子得以求见秦惠王,史记中记载:王见而悦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汉中沃野千里,为后来秦灭六国提供了物质保障,而且刘邦平定天下也是以汉中为根据地的,可以看出汉中的重要性。

    甘茂能通过樗里子的考核而面见秦惠王,说明甘茂的贤能,因为樗里子被称为秦国智囊,何况外加张仪的推荐。

    后来秦惠王去世,武王即位,秦武王在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觉得张仪不够诚信,于是张仪和魏章离开了秦国。当时蜀地蜀相谋反,武王派甘茂去平定了蜀地,回来后,拜为左丞相。与樗里子一起辅佐。

    秦武王文功武治,有称霸天下的雄心,于是对甘茂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亦。”意思就是修一条路直通周朝朝都洛阳。

    于是甘茂对秦武王说让他去联合魏国攻打韩国,打通通往洛阳的路。为此甘茂还对秦武王讲了一个故事,希望自己在久攻不下时,武王能够坚持一下,并在息壤这个地方与武王盟约。

    果然攻打宜阳五个月还没有攻下,武王本想召回甘茂,又想到自己与甘茂的“息壤之盟”便让甘茂大举进攻,才攻下了宜阳,打通了函谷关到洛阳的道路。秦武王得以到周地,当然武王在周地举鼎,受伤而亡是后话。

    武王去世后,庶弟即位,秦昭王的母亲是楚国人,也就是宣太后。楚怀王派兵攻打韩国,韩国向秦求救,宣太后因为自己的楚国女子而不救韩。

    甘茂以秦国是韩国的依靠,劝说秦昭王如果秦不救韩,那么韩国以后就不再来朝拜,韩国与魏等国万一形成敌对秦国的形式,那么对秦国是不利的,这样秦昭王才派兵救韩,这也说明了甘茂的远见。

    甘茂与樗里子两人为秦国攻城略地,在白起还没有受到重用时,是他们俩为秦国版图的扩大做了不朽功勋。

    秦国政权更迭,权力中心剑拔弩张,所有人都要重新考虑站队问题。魏冉施展雷霆手段,把亲外甥秦昭襄王推上王座,和jiejie宣太后一起cao纵政坛。秦武王时代的左右两位丞相,樗里子和甘茂,被派出去攻打魏国。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安排,因为樗里子和甘茂矛盾很深,各自也都是独当一面的能人,单打独斗容易发光发亮,协同作战注定彼此掣肘。

    魏冉和宣太后不会看不懂这个道理,之所以做出这种安排,大概一来是想把这两位能量太大的外人先支开,自己好好整顿内政,他们打魏国打不打得赢其实无所谓。二来毕竟派出去一支军队,在这个非常时期,指挥权单独交给谁都不能让人放心,所以两位指挥官之间的嫌隙和猜忌反而起到了安全阀的作用。樗里子和甘茂,虽然身在前线,但恐怕谁都没有打仗的心思。甘茂最是惴惴不安,前有魏国要塞,易守难攻,身边有一个跟自己特别不对付的樗里子,大后方有向寿和公孙爽不断说自己的坏话,秦昭襄王也已经认定自己出卖秦国利益给个人谋后路。

    四面八方,里里外外,尽是明里暗里向自己捅过来的刀子。何去何从,实在太难了。

    推想起来,甘茂当时应该有好一番的思前想后,夜不能寐,危机感越来越重,最后把心一横,竟然临阵脱逃了。当时的樗里子应该也没有打仗的心情,看到甘茂跑了,正好有个理由跟魏国议和,撤军回家了。

    当时当地,樗里子也必须要做自保的打算。因为魏冉和宣太后虽然把自己当成重点统战对象,但显然信不过自己。等到秦昭襄王王位坐稳,自己大概率会被投闲置散,那么在这段暗流汹涌的过渡期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8个字才是明哲保身之道,否则的话,只要稍有行差踏错,天知道将来会被做出多大的文章。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樗里子这位秦国宗室元老,无论才干和功勋都让人说不出二话的智囊,确实不再有任何作为了。在他而言,只要不生事,不做事,就不难继续在荣华富贵当中安度余年。至于甘茂这位“羁旅之臣”,世界很残酷,不给他这种选项。更要命的是,他是在前线逃亡的,老婆孩子还都留在秦国呢。

    《资治通鉴》给出的记载只有短短4个字:“甘茂奔齐”,从此就再没有提过甘茂的下落了。但我们的好奇心注定不可能停在这里,所以就有必要借助《史记》和《战国策》,看看甘茂究竟能不能全身而退,秦国又会不会展开追捕,或者缉拿甘茂的家属呢?

    《战国策》记载,甘茂准备逃去齐国,出关的时候遇到了“苏子”。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苏子”到底是哪位苏先生呢?从上下文看,应该是苏秦,但古代主流注释都把“苏子”当成苏代,而且司马迁在把这段文字改写进《史记》的时候,就是把“苏子”直接改成了“苏代”的。杨宽先生有考证说,原始版本应该就是“苏秦”,司马迁搞错了苏秦的生卒年,所以才把“苏子”当成苏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