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九章魏:公孙喜,卫庆,芒卯 (第1/2页)
犀武(生年待考-----公元前293年),又称公孙喜,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后死于伊阙之战。(时在魏昭王三年公元前293年)事迹多见《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秦败东周》。被白起杀死,而其事迹作为苏秦之弟苏厉劝说白起罢兵的事由。 提起魏国著名将领,我们首先就会想到乐羊、吴起,庞涓、晋鄙、魏无忌(信陵君)等等,其实还有一个人不容忽视,他的名字叫做公孙喜,也称犀武。历史记载:“犀武者,魏之良将也,名喜,姓公孙氏。”他参与了战国中期魏国许多著名的战役,堪称一代名将,只是后来在“伊阙之战”中被后起之秀白起生擒,老将公孙喜一世英明尽毁不说,还硬生生的成了白起的垫脚石!下面我们来看看公孙喜传奇的一生。 名将公孙喜 公孙喜之所以被称为名将,和他一生之中作为主将打的那些胜仗是分不开的。据史书记载:“魏襄王五年,犀武从相国惠施伐齐。七年,与秦攻齐,虏声子。八年,攻卫,取二城。复攻楚,拔邓。十二年,援皮氏,走秦疾。十八年,与齐、韩败楚垂沙,取方城。二十一年,与齐、韩共攻秦。二十三年,围封陵。襄王卒,子昭王立。三年,韩请兵伐秦,昭王使犀武将兵佐韩伐秦。”由此可见,公孙喜作为主将参加了魏襄王(魏惠王之子)时期的所有战役。其中最让人称道的公元前301年的垂沙之战,那么这个垂沙之战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呢 战国中期,由于秦国的一家独大,其余六国经常合纵抱团来抵御秦国的进攻。但是在张仪欺楚以后,楚国就和齐国彻底断绝了关系,六国合纵联盟随之瓦解,而且楚国楚怀王被欺骗以后,本想发兵攻秦出一口恶气,结果反被秦国在丹田、蓝田、召陵三场大战中被连续击败。趁着楚国处处被动挨打的时候,齐国、魏国、韩国也没有袖手旁观,当然不是去帮助楚国,而是想趁楚国没落的时候也分上一杯羹,以报复楚国的反复无常!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齐、魏、韩三国联军进攻楚国方城的垂沙之战。结果在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的率领下,三国联军大败楚军,斩杀了楚国大将唐昧,还攻占了楚国的方城,楚国从此一蹶不张。 如果说垂沙之战是魏将公孙喜的最巅峰,那么伊阙之战则是他的最低谷!公元前294年,秦将白起攻占了韩国的新城,韩国向魏国求救。深知唇亡则齿寒的魏王派大将公孙喜率十六万魏武卒精锐前去支援韩国,加上韩将暴鸢的八万大军,一共是二十四万联军对阵白起的十二万秦军。 公孙喜和暴鸢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而白起则是初出茅庐(第一次担任如此大战的主将)的年轻人,虽然当时已经担任了秦军的左庶长,但是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两军在秦、魏、韩三国交界的伊阙对峙时,魏将公孙喜和韩将暴鸢产生了分歧:暴鸢希望人多势众的魏军打先锋,公孙喜则希望装备精良的韩军打先锋,于是两军都不愿意主动和秦军交战。 在了解对方两个主将貌合神离的情况下,白起采用避实就虚的方法,假装在阵前挑衅韩军,实际上则绕道后方猛攻魏军,弄得联军首尾不能相顾,而且互相援救也不够(也不会)及时。在魏军被击败以后,白起又前后夹击韩军,乘胜掩杀已经溃败的联军,最终全歼了这支二十四万的军队,还俘虏了老将公孙喜。 公孙喜被俘以后,不禁感叹道:“先王遇我甚厚,今辱王师,虽生,何面目以归纵上免之不杀,吾於心无愧乎”白起本来也不忍杀死这位魏国老将,不惜亲自前去劝降。被初出茅庐的白起打败,公孙喜本来就羞愧难当,如今又看到白起来劝降,他觉得这是对自己莫大的侮辱,于是愤怒的地骂道:“竖子,何谓降也!魏持戟百万,今虽败,犹有甲兵数十万。魏王聪颖,治下谋臣良将不可胜数。汝辈庸才,岂能敌邪!”白起见公孙喜如此反应,不由得“怒而杀之”! 伊阙之战以后,魏国最后的魏武卒精锐损失殆尽,再也无法阻挡秦国的东出之势,而白起则一战成名,老将公孙喜就这样悲催的充当了他的垫脚石。 这俩人虽然都复姓公孙,但彼此间却并无血缘关系;把他俩拉扯到一起的,是韩非子在其《说林下》里的一段记载。韩非相关记载曰:“公孔弘断发而为越王骑,公孔喜使人绝之曰:‘吾不与子为昆弟矣。’公孙弘曰:‘我断发,子断颈而为人用兵,我将谓之何?’周南之战,公孙喜死焉。” 从韩非的行文可以看出,这位叫“公孙弘”的明显要比那位叫“公孙喜”的高明!韩非行文说公孙弘为了做越王的骑士而剪短了自己的头发;这在公孙喜看来,此举简直就是改变了中原民族的传统人文礼俗,所以公孙喜一怒之下宣布与这位大逆不道的公孙弘断绝私交,对外高调宣称从此不再与公孙弘保持兄弟关系了。对此,公孙弘反唇相讥地说:“我不过只是剪短了自己的头发而已,而你公孙喜却是卖命去替别人带兵打仗!对你的这种作为,我又能说些什么呢?”结果,在后来的周南之战中,公孙喜遭秦国大将白起的剿杀,战死了。 我们就来先看看这位“刚正不阿”的公孙喜将军吧。这位名叫公孙喜的,又被称做“犀武”,是战国时期魏国主要将领,同时也是战国名人——大名鼎鼎的“犀首”公孙衍的亲弟弟。虽然没有哥哥“犀首”公孙衍那么名震天下,但弟弟“犀武”公孙喜在魏国国内那也是有一号的。只是在后来的“伊阙之战”时,不想公孙喜所率领的魏国军队遭遇到了号称“人屠”,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秦白起,而被白起所杀。但公孙喜的这番事迹,后来竟还成了苏秦之弟苏厉劝说白起罢兵的事由了呢。“犀首”与“犀武”这哥俩有一点区别需重点说说。那就是作为哥哥的“犀首”公孙衍,之前曾经为秦国做事,后来才离开了秦国而复回到魏国;而弟弟“犀武”公孙喜则是一直效命于自己的祖国——魏国。如此看来,这位公孙喜将军人还不错。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其作为被这位“犀武”公孙喜将军所极度“不齿”的那位“公孙弘”吧。“公孙弘”何许人也?历史上叫公孙弘的人很多,最大名鼎鼎的便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老丞相——公孙弘了;但此“公孙弘”已是韩非死后二百余年之后的事了,显然不是韩非在《说林下》里所谓的、又被“犀武”公孙喜将军所极度不齿的“公孙弘”。据查,韩非这里所说的“公孙弘”,可能是战国中期齐国相邦孟尝君的门客!史载孟尝君曾预备合纵诸侯而抗强秦,这时主动请缨,替孟尝君出使虎狼秦国考察秦昭襄王能力,后又受到秦昭襄王诘难而予以奋起反击,迫使秦王屈服的,就是这位名叫“公孙弘”的孟尝君使者。 此“公孙弘与公孙喜”谁更高明?这就看人们的评价标准了。论名气,门客公孙弘当然要比“犀武”公孙喜将军差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