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救人 (第1/2页)
有风直上青云,毁万物于一瞬。 在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抗性极弱。 府衙里的衙差家丁们都在忙着固定门窗,也就是直接用木板将窗子钉死。 花园中一些个盆景纷纷搬到屋内,同时给苗木紧急修枝固定。 一切都有条不紊,显然这些久居海边的人已经习以为常。 “算学是一切的基础,上至战场行军,朝堂御民,下至引车贩浆,算学都至关重要,今日便讲到这里,你们早些归家,快下大雨了。” 白野讲完一些统计学的概念,结束了带孩子的日常。 陆游,唐婉二人收拾好笔记,起身行礼告辞,赵心兰今日却是没来。 白野将二人送上马车,并嘱咐车夫谨慎赶车。 转身回后堂,路过花厅,上前拜见自家先生。 除了带孩子,写论文,白野还要向赵鼎学习时政。 最基础的自然便是当下的一些统治结构,白野听得那叫一个胆战心惊。 作为一个后世之人,对于古人,不由自主的便会有莫名的优越感,总觉得自己的智慧凌驾于整个时代之上。 当白野全面了解之后,才发现自己才是那井底之蛙。 还真是知道的越少,就越有莫名其妙的自信。 宋制和后世其实高度相似,抛开礼制方面,可以说,宋制就是蓝本。 诟病最多的便是以文制武,现代难道不是么? 其次是宋代官员职权不明,分权平衡,互相掣肘。 对比现在,一言难尽。 再次是冗官,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官民比。 西汉时期大约1:8000,也就是8000人养活一个官员,因此,汉时百姓生活的相对比较轻松,当然,战乱和武帝时期另说。 还有,当时的读书人少,可用的官员也自然就少了。 合适的官民比才能藏富于民,也是盛世的基础,唐朝的繁荣便依赖于此。 唐高宗时期约为1:3000,甚至4000,如此的比例造就了煌煌盛唐气象。 再说说冗官严重的宋代,1:1500。 元朝1:2600,明朝1:2300,这么一对比,宋朝确实是冗官严重。 接着是清朝1:900,跌破一千大关,而清朝的人民也是普遍贫困,苦不堪言。 还没完,建国初,1:250。 而到了21世纪已经是1:190,这还只是公务员,若再算上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编制,诸如城管,辅警,街道办等等。 比例直接跌破100。(也有说是1:28,感觉有点夸张...) 而放到古代又说是冗官,盘剥百姓,这是什么强盗逻辑。 再说一个很小的政令,现代人都知道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其实,宋代也有。 时年二月,赵构诏令各州郡于四通八达的大道旁建立庙廷,并标明“褒忠”的名称。 用以褒扬靖康以来尽力保全名节的死难臣僚,不管官职大小,文武吏士,所有因为忠义而死节的人的姓名都刻于庙中。 每逢初一,十五,送酒rou祭奠,每年春秋举行祭祀典礼。 这可比现代的纪念碑要隆重的多的多。 而提出这一提议的,正是湖北,京西宣抚副使薛弼,也就是岳飞的参谋官。 白野对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是真真感到钦佩。 难道宋制就没问题么?有,当然有,哪怕是现代,依旧是不完美的。 但那都是粗枝末节,最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募兵制导致的朝廷财力空虚。 若依旧是府兵制呢,宋军原本战力相较于金国就有所不如,若是府兵制,早亡了。 最后,还是绕回到财政上。 “农场以及精耕之法还需尽快拟好,为师也可早一日上奏官家,尽快推广。”赵鼎基本上每天都要催一回。 “学生省得。” “嗯。”赵鼎点点头,稍作犹豫,“你果真的将《民报》全权交于颖儿打理了?” 白野茫然的点点头,不然呢,自己又不会分身术,手底下的人又没有那样的学识能够撑起一家报刊。 赵鼎揪了揪胡须,小心的试探道,“为师的意思是,颖儿以何名分执掌《民报》!” “东家啊!”白野理所当然的说道,一双眼睛疑惑的看向赵鼎。 赵鼎气的一把抓下几根胡须,正欲直接挑明,忽见陈六湿漉漉的从外面进来,神色慌张。 白野皱眉,“何事惊慌,你这粗人莫要冲撞了先生。” 陈六未脱蓑衣,雨水顺着滴落一地,单膝跪倒, “相公恕罪,阿郎,不好了,河堤决口了!” 轰隆,恍如雷霆过境,赵鼎和白野齐齐站起身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