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 心兰也挺好看的 (第1/2页)
夜间,宫中有内侍传来口谕,着赵鼎一行明日上朝。 赵鼎接过陆游奉的茶,“长风,明日上朝,便是你一鸣惊人之时,有为师在,你可尽展所长,无需保留。” 白野坐在下首,“学生仅是白身,又无功名,先生莫不是取笑于我?” 赵鼎笑了笑,“明日便不是啦!北望中原那,祈求诸事顺遂。” “先生会见到那一日的。” 第二天一大早,一行人便入朝觐见。 可以说,此次朝会就是为几人所开。 白野跟在赵鼎身后入殿,行臣礼,呼万岁,有些梦幻。 这也是第一次见到赵九妹,蓄着短须,容貌不凡,久居上位的气势也颇为不俗。 “卿于绍兴,设盐场,办农庄,不仅解了青盐之苦,又提高粮食产量,与国有大功!” 赵鼎拱手谦虚,“回陛下,非是臣之功,这些均出自臣之弟子,白野之手。” 赵构摆摆手,“自古名师出高徒,元镇莫要再谦虚,山阴县令何在?” “臣在。” “山阴往年夏收,亩产几何?” “回陛下,多为两石六七斗,若是气候适宜,最高可过三石。”吴县令如实答道。 赵构再次问道,“今年那白家农庄,亩产几何?” “超过5石。” 满朝哗然,开始窃窃私语,几位宰执虽然早已知晓,也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激动。 “肃静!”内侍高唱一声。 “那白家农庄是由何人在cao持?”赵构继续问道。 赵鼎回道,“陆家三郎,陆游。” “陆游上前说话。” 此刻的陆游还傻愣愣的站着,满面涨红,白野踢了一脚,这才反应过来,慌忙上前。 这小动作被高坐的赵构看的一清二楚,“呵呵,不曾想,经学陆家竟出了个农家子弟,年岁几何呀?” “十...十二。” “古之甘罗亦是十二岁拜相,你且将农场之事,细细说与诸公。” “是。” 随后,陆游开始详细的讲述农场的运作,包括下地事农,甚至引得几位宰执纷纷侧目。 而满朝文武则各有所思,更多了是赶紧记下,用于自家田地。 白野将众人的神色都收入眼底,学吧,尽情的学,总有吐出来的时候... 待陆游说完,赵构不禁称赞,“好,果然英雄出少年,陆游之才,可为一县父母矣。白野何在?” 陆游就跟发了烧似的,行礼退后。 “草民在。” 赵构细细打量,身材高挑,容貌俊美,头顶一支玉簪衬着简单的白衫,格外出尘,不由点头暗赞。 不得不说,宋代还是相当看脸的... “你想要何封赏?” 这...白野有些懵了,这么小气的么?不过,还是要讨要的。 白野拱手,“启禀陛下,时值8月,恳请陛下准予学生参加今年解试。” 有些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赵构被勾起了兴致,“哦?看来,你倒是颇为自信啊,今日,朕出题,若你答的好,朕免你诸试,赐进士出身。” 白野自信回道,“请陛下出题。” 要是写,白野说不定还听天由命,可要是用说的,对不起,吹牛皮我可是专业的... 赵构沉思片刻,“论北地方略。” 满朝开始窃窃私语,这题说难不难,说不难也难,因为题目太大,可论的方向太多。 几乎是涵盖了整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军事和地理等诸多方面,想要真正答的出彩,并不容易。 白野低头沉思,习惯性的一只手绞弄着鬓发,约莫一盏茶后,缓缓开口。 “我在先生门下求学之时常有听闻,陛下继大统十年有余,年年征战,民力凋敝,国库空虚。 每逢春荒来临,陛下都心如油煎。”说到这里,白野拱手一礼表示尊敬。 赵构看了眼赵鼎,叹息一声,点点头示意继续。 “国人皆与虏人有仇,家严,家慈亦是直接或间接亡于虏人,陛下更是与虏人有不共戴天之仇!” 殿内的氛围一时间格外的压抑。 “陛下之苦,世人难知晓万一,可陛下为天下万民之主,忧国家之忧,痛国家之痛。 靖康以来,战乱四起,山河破碎,陛下扶江山于既倒,救万民于水火。 十余年来,励精图治,整肃武备,使虏人多次挫锋败北。” 张守看了看赵鼎,面带疑惑,元镇如此刚直之人,怎会教出如此阿谀弟子。 殿内众臣也是面露不屑之色,唯独秦桧,如临大敌... 赵构虽然面无表情,可这些话听起来是真的舒服。 “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学生虽为白身,亦是我大宋子民,有利国之言而不进献陛下,便为不忠。 若有所思而不审时度势,夸夸其谈乃误国,长风在先生跟前求学日浅,却感慨良多,略有心得,说于陛下,怕有空洞之嫌。 如若不说,又恐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