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一场秋雨 (第2/2页)
内城外,乡间地头,都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县衙的一众书吏就有的忙碌了,登记所有私田,虽然不难,但极为繁冗。 不仅要记录田亩的面积,还有位置,形状以及优劣。 几个小家伙也被白野抓了壮丁。 讨要的生铁也终于到来,铁器坊开始正式工作,目的就是研制钢材。 如今有了焦炭,水锤,加上那些能工巧匠,想来应该很快就会有成果。 林松孙收到李清照的邀请,带了十几个弟子前来投奔。 如今的永嘉学派,只是地方性的学说,都还没有形成体系,故而,林松孙起初有些受宠若惊。 即便是发展到后期,加上永康学派和金华学派,统称为浙东学派,影响力依旧极其有限。 说它能和理学,心学鼎足都是抬举了。 若是当时事功学说能大行其道,哪还有什么元明清... 对于林松孙的到来,白野大大的松了口气,手头上能用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经过商议,青湖书院的山主由林松孙出任,他的弟子也都成为了该书院的夫子。 而白野的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就是这十余人。 在他们教授蒙学之余,白野为其详细阐述现代学科的基本逻辑。 知识,规律反而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思维方式。 恰巧,这又是一群唯物主义者,仅仅几天,白野就脱出手来。 对于这些人来说,由他们自己学,会比自己亲自教,来的更好。 而另一所书院则还没有命名,不过,山主定为李清照。
第一批学生就是那十余名浙东学子,加上白榆,陆游,唐婉,赵汾几人。 唯一的教授就是白野自己。 办学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资源,生源统统都没有,即便拥有李清照的名头。 因此,赵颖那摊子又多出不少新活。 一方面,大肆报道山阴的丰收,另一方面,开始掺杂事功学说的私货。 基本上都是林松孙撰稿,李清照,赵颖,加上白野三人复审,最后再将稿件送往各路刊印。 中心思想就是一个潜移默化。 就像新世纪的南方人,都说南方人多jianian,事实上极为务实。 最是讲究实际利益,和效率,拿商业来说。 南方人做生意,你有什么,我有什么,你要什么,我要什么,能证明么?能证明,真的?真的!签合同。 而北方,你来我公司看看,我去你公司看看,今天喝顿酒,明天再喝顿酒,一晃几个月过去了。 其实现代人都不懂什么学说,也不清楚为什么会有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 追根溯源,都是一代代的潜移默化造成的。 当然,这只是普遍现象,并不是说绝对。 永嘉学派源于温州,而温州被成为东方犹太人,其中的联系不言而喻。 当代最让人深恶痛绝的是什么,论资排辈以及人情世故。 白野想试试,能不能创造出一个以事实说话的社会,这才是强国之本。 这天,白野偷了回懒,上街闲逛,主要是被赵颖赶了出来。 自从建康回来之后,事情一件接一件,白野都未曾好好休息。 也可能是定了亲,现在连颜值管理都不顾了。 最终赵颖忍无可忍,言说勾栏听曲也好,青楼狎妓也罢,总之就是不准工作。 白野无语,哪有推自家男人出去耍的... 再说了,县衙也能休息啊,泡一壶茶,院里躺一天也蛮好。 才上街没多久,天空就飘起了小雨。 半城烟雨始入画,一笺清秋浅浅来。 白野无奈,出门并未带伞,和陈六找个屋檐避雨。 用朱自清的话说就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有文人士子,腋下夹着书籍,低头快走。 也有小娘子,撑着油纸伞,缓步慢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是那柔情惹了骤雨,又或是那痴情惹了相思。 白野伸手,触摸顺着屋檐落下的水滴,冰冰凉凉。 时间仿佛静止,沉浸在无声的细雨之中。 全然不知,自己已彻底融入这个时代。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岁月带给百姓们的是安逸祥和。 而此刻的秋雨是百姓欢悦的延伸,是一年收获澎湃激昂的见证。 街道两旁茶馆酒肆林立,却没有叫卖。 门开迎客,店内即使有三五成群的坐着,也没有喧哗。 都在享受的此刻的静谧。 千百年后,当后人再次走在这石板路上,兴许,还能听到些窃窃私语。 千年一梦,一梦千年,谁知道呢。 “阿郎!快看那小娘子!真好看。” 白野一脑门黑线,自己为什么要带这么个粗坯。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