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六章 积德 (第1/2页)
陆景堂也在纳闷。一个县令,待不了几年就调走了,这么多年没听说过县令死了还要给守丧的。说句大不敬的话,这又不是皇帝死了。更何况他也没当好一地父母官。 守个屁丧。陆景堂在心里骂人。 这话他是不会当着孩子的面骂出来的,有损他在孩子眼里的形象。 “得多少天哪?”陆景堂把铁锹放墙根竖着,甩了甩手上的泥走出来和里正说话。 “不知道啊。这位,活着没干什么好事,死了阵仗倒是大。”西南场里正一边把手掩住嘴一边冲陆景堂挤眉弄眼。他也不喜这位县令。或者说,整个县就没几个喜这县令的。 “我走了。还得往你们村里走走再叮嘱一遍。别垒土墙了啊,让人败坏了没地说理去。”里正已经抬腿走出了好几步,“篱笆墙先凑合用。” 得,现在半拉院子的样子是变不了了。 泥也不用和了,等已经开始晾的土砖干了后摞在棚子底下,什么时候让盖再盖。 秋高气爽,可惜了了。 四个人大眼瞪小眼,一时间停下来不知道该干点啥。 “爹,我有个想法你听听。”陆安嘴里咬了根刚拔的草,坐在棚子下的一堆柴上。 “我这回能从铜城回来,是我知道铜城在哪,认得清东南西北。也是遇到了好心人帮忙。还有阿衍,我们俩一路扶持着。”陆安虽然不刻意展现自己的成熟,但也没有故意装作五岁孩子的说话方式。 主要是用小孩方式她怕自己说不明白。 “咱们村里小孩多,如果有别的孩子被抓走,还真不一定回的来。我想着你能不能教那些小孩认几个字,只教我们村名和县名,万一倒大霉被抓了,长腿长嘴也回的来。” 阿衍颇为赞同,他学着陆安的样子也咬了一根草,也坐在一堆柴上,频频点头。 现在世道不好。像他这样的富贵人家,虽然亲爹不当人后娘装好人,但也是住在富贵地方的富贵人家,城防还不如现扎的篱笆。 村里小孩满地跑,孩子多的人家丢几个都不一定能及时发现。 他怀疑,自己被抓到铜城那会儿他那缺德亲爹都不知道自己没了,等着后娘给自己“办丧事”。 “我可以教他们简单的算学。学会数日子,数出来自己被抓了几天。”阿衍郑重的说。 之前陆安和自己提议时,他认为陆安是瞎好心,帮他们干什么?自己家和泥还忙不过来呢。但是又想到,如果不是陆安瞎好心,也不会逃跑时把自己带上。 唉,教就教吧。阿衍心里像个小大人一样叹气。 陆景堂和韩氏听到这些一愣,是真的没想到能听见这翻话。 陆景堂一下又激动起来,攥着韩氏的手:“咱们俩孩子,都是好孩子!我都没想到……心好……” 韩氏直接眼泪汪汪起来,又感慨又骄傲:“是,咱们孩子都是好样的!” 陆安看着这一幕无语起来。我好像是路边坐着的狗突然被踢了一脚。秀什么恩爱啊! 关于只教村子里的孩子地名和简单算学,陆安自己是琢磨过的。 现代解放时候的扫盲是为所有劳苦大众好为社会发展好。但是像“扫盲班”这样的力度,现在是绝对办不到的。 原因很多。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教的字多了,学费收是不收? 如果收,绝对不会有人送小孩来学。因为愿意读书又读的起书的孩子已经在学堂里了。村里别的人家是绝拿不出这个钱的。 如果不收,那人力物力怎么算?退一万步来说,让陆景堂全白干活。那已经交了学费在学堂的人家就会不乐意。凭什么他们可以不花钱学? 还有知识垄断问题。在古代,知识不仅仅只是知识,还代表着地位、权利、智慧、身份。贵族拥有绝对的知识解释权。 比如陆景堂对一首诗有个新见解,无敌犀利无敌智慧的新见解。 但是有个大儒不喜欢陆景堂,说“你这个不对,你沽名钓誉”。 那陆景堂对错都是错,再犀利的见解也是错。这时候大儒的知识,就是大儒的权利。 往远了说,这种知识解释权可以收拢门生排除异己,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往近了说,教书可以收钱、收束脩,收礼。 完全免费教,就等于动了这个地区部分读书人的蛋糕。明面上赞你一句仁义,背地里说不定要捣乱。 说陆安小人之心也罢,她就是觉得,做事情要把这些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方面考虑到。 自己是要回现代的人,不能拍拍屁股给这一家人留下一堆烂摊子。 所以,不能教多。只能教一点点。只能教他们村名、县名,教二十以内的加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