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七章 最多也就是个键盘侠 (第1/2页)
苏璟一下子讲的太多,又是丁银又是摊丁入亩的。 朱标虽然已经意识到了摊丁入亩的妙处,但还未真正了解到其推行的困难之处。 他只是一脸兴奋的看向苏璟道:“苏师真乃天人,此法是一箭三雕之良策!” 一方面减轻了徭役,同时也将加在农民身上的赋税也减轻了,更重要的是,能够遏制土地兼并的现象。 朱标只觉得苏璟太神了,这样的办法都能想到。 苏璟微微摇头,也不多说什么。 朱标脑袋不笨,冷静下来自然能想到其中的困难之处了。 让他自己去悟吧。 朱标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仔细的考虑着丁银和摊丁入亩后对于大明有多少的好处。 财政上,肯定会比现在宽裕很多。 因为原本农民交的赋税是粮食,这粮食在缴纳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火耗。 全国上下的地方这么多,拢共起来火耗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 更不要说贪官污吏用这个火耗做文章贪污了。 但变成银两之后,便不用担心火耗的问题了。 摊丁入亩更是将农田和税收还有徭役绑定在一起,看田地的数量来收取。 这样,田地越少,税收和徭役就越少,穷苦百姓的压力就少了许多。 而那些妄图通过土地兼并来不断壮大自己的官绅,便没那么开心了。 田地越多,他们需要缴纳的赋税和徭役就越多。 真是无比完美的办法! 但很快,朱标便意识到了问题。 这大明,土地最多的是谁? 皇室子弟啊! 关于朱标的弟弟们封王就藩的事情,之前朱元璋也和朱标讨论过。 明年会有好几人被封王,虽然就藩还早,但到时候肯定会分大量的土地出去。 这官绅一体纳粮纳粮都难以推行呢,现在搞这个摊丁入亩,必然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啊! 强行推行的话,怕是又要阻力巨大。 虽然朱标很清楚赋税徭役在未来的可怕后果,但目前的大明,还没有到那个地步。 难道又只能继续等待吗? 等着到了病入膏肓的时候,不得不实行再推行? 朱标只觉得好难! 为什么明明是对百姓有益,对国家有益之事,却如此的难以推行呢? 封建王朝,活该覆灭吗? 朱标又陷入了无奈和绝望之中。 名师在前,妙法已出,却只能眼看着,这样的感觉,太令朱标难受了。 “怎么,想明白了。” 苏璟笑呵呵的看着朱标的神色变化,调笑道。 自己说的这些,那是清朝的经典改革。 但明朝和清朝,还是有些很大区别的。 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上层统治者都有区别。 同样的办法,想要照搬,可没那么简单。 苏璟前世也看过一些网文,有些情节他就觉得很可笑。 科学技术是真理,能直接照搬,但一些制度法案也能吗? 开玩笑呢! “苏师,学生想明白了。” 朱标点点头道:“此法虽好,但并不好执行。” 苏璟点点头道:“就是这么个理,别想那么多了。” “走了,我教你个新东西。” 这反正就是个简单教学,苏璟也没想和朱标在这里纠结。 自己又不是大明皇帝,cao心太多没用。 “好,苏师。” 朱标点点头。 他倒没有和苏璟一样将其抛诸脑后,因为他是太子,未来真的是大明皇帝。 朱标只是将这些想法暂时的封存,日后再慢慢的思考。 苏璟带着朱标来到了造纸工坊。 准确说,是造纸工坊外,进出必经的道路上。 连日的雨水,让地面相当的泥泞,只是走一会,脚上必定沾满了烂泥。 同时地面的坑坑洼洼比平时也要多上一些,严重一些。 运送造纸材料的马车牛车,速度也会慢上不少。 “苏师,这条路该修了。” 朱标朝着苏璟道。 这不仅仅是行人走路不好走的问题,还会影响到造纸工厂的生产效率。 苏璟问道:“牛懿,你觉得,如果要修这条路,应该谁来修?” 谁来修? 朱标愣了一下,回答道:“此事应该由当地官府负责。” 路是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墙一样,都是由官府征徭役来进行修缮。 “说的好。” 苏璟点点头道:“但事实上,我如果去找官府,这条路是不会有人来修的。” 朱标刚想反驳,但想了一下,这造纸工坊虽然在溧水县内,但其实距离主城颇远。 修路的话,找官府,官府大概率是不会理会的。 “嗯,那就只能自己修了。” 朱标看向苏璟道。 苏璟反问道:“那我为什么又要自己修呢?修路的钱,可不是笔小数目。” 朱标当即回答道:“苏师,您说过,交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路修好了,才能让交通便利,对于造纸工坊而言,交通便利,便能产生更高的效益,您也能多赚钱,所以修路与您有益。” 在苏璟的身边学习许久,朱标在这经济发面的认知,也提升了许多。 苏璟点点头道:“不错,总结就六个字,要想富,先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 朱标重复了苏璟的这句话,只觉得简单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