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两死之道 (第2/2页)
/br> 随即更是一叹: “如今方知后辈恨其不能早死二十年绝非虚言。” 而脑海中自然也想起来了后世那不夜城的雕塑。 太玄盛世之称、开元盛世的三层垒台。 各种方面都能看出来,这玄宗执政之初绝不是如此昏聩的模样。 这玄宗似乎如自己一般,以三郎之位夺权,随后励精图治将这百年盛世推向了顶峰。 然后又亲手推了下去。 随后一个离经叛道的念头不可抑止的在李世民脑海里冒了出来: 这玄宗总不会是被谁穿越了吧? …… “这玄宗总不会是被那安禄山的生父给穿越了吧?” 张飞小声逼逼这个猜测。 如此说法只能让众人无奈笑笑,笑完之后便是叹息。 “如此大好局面,竟因几人私心作祟,致使黎民徒遭兵祸……” 刘备简直比李世民还要不能接受这个局面。 进军中亚,横跨数万里,若无乱祸,这唐完全有能力去进军中亚,与那所谓的黑衣大食一争高低。 但最终君臣将互相离心算计,小乱变大祸,断国运灭盛世。 随即刘备望向孔明,孔明回他一个疑惑的表情。 然后复看了看自己三弟以及赵刘张法等文武,心中浮起一个疑惑: 待人以诚,知人善任,有那么难吗? 孔明则已经在与赵云规划了: “如此看来,雍凉陇右之地早取为宜。” 赵云难得打趣道: “军师怎地这时反倒如此心急了?” 孔明语带艳羡: “铁骑若成,十倍之兵亦可当之。”
真真正正的铁骑!而非是那些仅以马代步的步骑兵,或是仅能sao扰奔袭的游骑。 而这也是他们如今的困境之一: 成都产钱不产马。 【出身博陵崔的崔乾佑,也许是战绩战绩最有争议的大唐名将。】 侯君集已经无所谓了,只是又记住了一个名字。 李世民满是好奇,这世家子竟终于为唐效力为国尽忠? 但…… 【洛阳之战,崔乾佑大败名将封常清。 随后挟胜之威风,逼得名将高仙芝不战而逃。 灵宝之战,大败名将哥舒翰,可谓是一时风头无两。 只是其中水分多少,就不好说了。 哥舒翰被逼出关的灵宝之战,是一场惨败。 咱们前面说过,此时潼关是有从陇右河西调来的八万边军的,单从士卒素质来说,两边拉不开差距。 因此,灵宝之败哥舒翰确实没办法甩锅。 而且在出关前,哥舒翰在与玄宗的奏对里就已经预判了崔乾佑会打埋伏。 既然都已经预判到了,稳扎稳打徐徐推进不就行了? 但可惜,与杨国忠斗争已经公开化的哥舒翰没有这个资本。 出关之后,哥舒翰若是要和玄宗说话,要先送信到潼关,潼关再转送长安玄宗。 但杨国忠就在玄宗身侧,随时都能说上话。 对哥舒翰来说,在潼关外拖得越久,他跟高、封二将一样脑袋被挂上潼关角楼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哥舒翰出关后力求速战速决,然后一脚踩到了崔乾佑的埋伏里。 灵宝战败后哥舒翰逃回潼关外,在这里聚拢残兵打算守潼关,结果部将火拔归仁赶来二话不说把哥舒翰绑了献给安禄山。 随着哥舒翰战败,潼关也迅速失守。 玄宗接到消息后,上朝时依然强调: 朕要御驾亲征活捉安禄山,文武百官,长安百姓,都要有报国之念! 但当天深夜玄宗就带着杨玉环和几个受宠的儿子逃离了长安。 第二天上朝时候文武百官才发现皇帝不见了,一时间长安迅速陷入混乱,达官显贵争相逃命。 上级跑了,留守的士兵面面相觑,也都四散奔逃,长安至此就等安禄山来接收了。 756年六月,叛军进驻长安。 据说玄宗在跑路的时候,杨国忠建议烧掉府库,但被玄宗以叛军无财定会劫掠百姓为由拒绝了。 随后杨国忠又建议拆回长安西的桥梁以阻滞叛军,但又被玄宗以给百姓留活路的理由拒绝了。 认真来看,这应该是后人强行给玄宗贴金,毕竟深夜逃跑生怕被百官发现,怎么可能又是放火又是砸桥?】 “僖宗竟是仿效玄宗旧事!”李世民咬牙切齿。 马背打天下的他能接受一个战死的皇帝,但完全不能接受一个弃臣弃民而走的君王。 这些子孙怎么不记得朕渭水退敌,随后厉兵秣马雪耻? 身为帝王无宏图,反倒比百姓逃的更快,是何道理? 侯君集则是在哀叹哥舒翰的处境: “缓胜则身死。速战则自亡。” “两死之道,无从选也。” 废了一版比较跳脱的稿子,所以迟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