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章 行军 (第1/1页)
草原是匈奴人的地盘,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所以匈奴骑兵个个擅长马术,如果不是装备太差,凭借他们弓马娴熟的优势,或许在数量相等的情况下,有机会胜过秦军。 匈奴太子冒顿的骑兵部队,数量庞大,更是匈奴中的精锐,不仅如此,近战装备上来讲,他的部队和普通的匈奴勇士所用的青铜短刀、短剑没什么两样。但弓箭,在这个时期,大多数匈奴战士使用的弓箭,箭矢多为骨制,少有青铜或铁制作的,所以说面对装备精良的秦军时,匈奴人的箭法超群又能如何,不射中面门这样的地方,连秦军的皮甲都无法破防。而冒顿,为了提升麾下部队的战斗力,花费了大量资源从大秦边境“走私”购置了大量装备,这些装备虽说比之秦军的还差了些,但已经足以让他生出强大的自信。 根据手下的禀报,冒顿知晓了秦军所在的位置。 在故意耽搁了几天后,他也终于率领自己的军队去完成“父亲”的命令了。 冒顿从不认为以多欺少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当然这也是所有统帅必须掌握的要点,付出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才是关键。 秦军有两千余名骑兵,至于数千后勤,则战力一般,不值一提。 但这次,冒顿带领的部队,是他所有的部下,数量超过一万。 说实话,冒顿现在的心情还算不错,毕竟是他第一次正式面对秦军。匈奴人对秦国人的恨甚至比六国遗民对秦国的恨还要强烈,是的,如果不是蒙恬手下的三十万大军,现在的他们还坐拥河南之地,有着属于自己的城池房屋。 “秦皇嬴政,确实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能够统一中原是他的本事,不过我不会认为自己不如你,总有一天,我会率领狼族的勇士,马踏中原!” --------- “不好了,秦将军,刚才接到探子传来的消息,匈奴太子冒顿,率领兵马正朝着我们这个方向而来,数量超过一万。” 另一边,秦良玉正在大帐内和诸将以及随行军师商量下一步该往何处,便有人突然闯进来,打断了他们。 “你说什么?”原本诸将见有人突然闯入,皆一脸不悦,有甚者正准备开口要将这人立即处死,却没想到听到了这么个消息。 英姿飒爽的秦良玉眉头不由一皱,不过并没有惊慌失措的样子,虽说有料到头曼一定会派兵来对付他们,却没想到竟然派出了自己的儿子,还有一万多的大军。她倒是不大清楚匈奴单于和其儿子不得不说的往事。 正好在前两天,她收到了蒙恬大将军传来的密信,这个消息暂时还只有她自己知道,同时里面也包含了皇帝陛下的命令。 信中提到,皇帝陛下亲自下令,命令公子余武手下的典韦,率五千名大秦甲士,增援秦良玉,北击匈奴,希望他们可以做出一番成绩,建立功勋。 这五千名甲士并非大秦铁骑,而是步兵,同时个个配有秦弩。 战国时期,秦国能够横扫六国而统一天下,其中秦弩可谓是功不可没。 五千张秦弩一起发射,射上两轮,即使对方有上万名骑兵,那也绝对吃不消。 “敌方距离我们还有多远?大概还要多久能到这里?”秦良玉平静的问出了现在最关键的问题。 “不到两百里的路程,他们行军速度很快,仅需一日半的时间便能到这里。”这名普通小兵回答秦良玉问题时浑身发抖,他自是知道诸位将军在议事,可军情紧急不得不闯进来报告。刚才他抬了一下头,看到了几名将军看自己的表情都不好看,一脸煞气。 秦良玉心中思索一阵,匈奴人倍道急行,一日可行进百五十里,若是自己同样背道急行,一日百里即可,典韦的援军距离这里应该同样有两百余里,但他不知道冒顿的具体消息,所以行军速度不会快,以日行三十里算,应该能在与冒顿遭遇前两军汇合。 思索过后,秦良玉便下达了全军全速撤退的命令。 ---------- 一日半后, “嗯?秦军竟然撤退了,看这样子,应该是前天才撤退的。” 望着前方秦军撤退后遗留的痕迹,冒顿有些惊讶。 “看来秦军是得知了太子您出兵的消息,所以提前逃跑了,不过这样也说明了他们没有勇气和我们正面对抗。” “是啊,秦军也是一些无能之辈,知道要面对的是太子您,连一战的勇气都没有啦。” “太子,我们现在怎么办?要追吗?” 冒顿思考片刻后,坚定说道:“追,当然要追,他们有后勤部队的拖累,就算日夜兼程也跑不了多远,我们保持日前的速度,也就一日,就能见到他们的踪迹。” 第二天, 经过了两日的行军撤退,在昨日日落之前,秦良玉已经成功与皇帝陛下点名要求的典韦汇合。两支队伍合在一起,可战人数近八千,足以和冒顿一万骑兵一战。 不过秦良玉却下令对众人道:“我们继续撤退,按照原来的速度,适当可以放慢一些。同时也要将援军来时的痕迹清除。此外,生火时所用的灶不要增多,一定要按照我们之前的数量。” 战国中期,有过一著名战役,后人将之称为“围魏救赵”。 这场战役也是当时鬼谷纵横的两位之间的较量,当时孙膑就用了一计,名为“增兵减灶”。 如今秦良玉得到援兵,却按照原来士兵数量吃饭所用灶的数量,就是借鉴了孙膑的那一计策。 冒顿的追兵在见到这个生火做饭用的灶时,其实心中有一丝不安,总感觉有些不太对劲的地方,但却有说不出是哪里。 又过了一天后, 终于在当天临近中午的时候,一路急行军的匈奴骑兵追上了一路“逃跑”的秦军。两军既然相遇,也就都默契的停止了再行军,相隔数里,按兵不动,似是养精蓄锐,时刻准备战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