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良宵》佳节,盲人流浪琴师的传说(改) (第2/2页)
br>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除夕这个节日,对于华夏民族的重要性,几乎已经是烙印在了骨子里面。 在这一天,就算是漂泊在远的游子也会赶着回去和家人团聚,在烟花鞭炮声中辞旧岁,迎新春。 在场的人中,除了伊尔特和肯齐这两个老外,其他所有人都沉浸在了这二胡声中。 向来以悲见长的二胡,却被周末拉的如此的安稳祥和。 这份功力,让民族乐团中的首席二胡,也忍不住自愧不如。 伊尔特和肯齐虽然不是华人,但他们两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音乐的鉴赏力很高。 他们能感受到曲子中的旋律浑然天成,情绪如山泉般自由流淌。 它不像是《百鸟朝凤》那么惊艳,但却更加润物无声,悄无声息的便让你沉浸在一片祥和之中。 作为乐评人,伊尔特也无法判断哪一首曲子更好。 这时候,二胡声也在一片美好的祝愿中结束了。 不过四分多钟的曲子,却让现场安静了足足半分多钟。 “肯齐,我输了,对于华夏的民乐我确实了解的太少了。” 这时候,伊尔特无奈的苦笑一声,声音中有着强烈的挫败感。 “伊尔特,你不应该叫我来的,我现在很后悔来这一趟。” 肯齐这话一说,顿时让民族乐团的几个演奏家面色有些不悦了。 这白人老头什么意思?他难道是在看不起我们华夏的二胡名曲吗? 他们下一秒就看到肯齐快步上前,有些激动的抓住周末的胳膊道:“为什么,为什么要让我听到如此美妙的旋律。”
“我可能会因此患上失眠的,因为以后再也听不到了。” 肯齐夸张的表情,让民族乐团的众人们呵呵笑着,这白人老头不愧是美利坚,真是有够rou麻的。 “伊尔特先生,肯齐先生,谢谢你们对我的肯定,但我还是那一句话,暂时还没有去国外演出的想法。” 周末不为所动,让两个外国老头极度的失望。 “那么,我能在留声机杂志上告诉全世界的听众你的存在吗?” “那是你的自由。” 伊尔特这才舒展了一下面色。 肯齐有些不死心,劝着周末不要这么自私,柏林的听众如果知道自己错过了这么美妙的音乐,会非常的可怜。 “肯齐先生,柏林我是暂时没机会去了,但如果柏林爱乐乐团愿意来浦海的话,我想我们都会热烈的欢迎的。” 周末说到这里,突然笑的有点狡猾,说道:“对了,席格指挥打算在本月下旬带领柏林交响乐团来华夏交流。” 肯齐一听到席格的名字,小老头的眼珠子立马瞪出来了。 柏林交响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这两年的竞争,一直都是非常激烈的。 席格和肯齐这两个乐团中的核心人物,也各自看对方不是那么的顺眼。 “周,我会好好考虑你的提议的。” “但我还是想说,柏林爱乐音乐厅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 肯齐和伊尔特这两个老外走了之后,民族乐团的前辈们都来关心周末这个后辈。 “真是后生可畏啊,没想到你除了唢呐之外,二胡竟然也能有如此造诣。” “确实,这一首《良宵》只见祥和,不见半点悲凉,已经隐隐有大家风范了。” “最重要的是,周末年纪轻轻却看待问题却看得很深,民乐要扎根民族这个道理,不是谁都能明白的。” 说到这,几个民族乐团的前辈又跟周末说起了华夏以前也不是没有出过一些优秀的民乐演奏家。 但有些演奏家,出国演出几次之后,就被资本主义给腐蚀了,人也留在了国外。 “其实他们在国外乐团,根本就受不到重视,能开独奏会的少之又少。” “这种人,就算技艺练习的再高又怎么样?” 民族乐团几个前辈,说起那些人来,满脸都是鄙夷。 “但民乐要发展,确实也不能故步自封,适当的和西方音乐进行友好的交流是有必要的。” 民族乐团的几个前辈,又说起了周末邀请柏林交响乐团来浦海交流一事,就做的相当好。 既不目中无人,也不妄自菲薄。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周末谦虚的说着:“柏林交响乐团来浦海之后,完全可以和民族乐团来一场交流演出吗,到时候还要请主团的几位前辈来帮忙撑撑场面。” 主团这几位前辈夸了自己半天了,周末也得投桃报李。 97-104内容经过大面积修改,正文内容和标题出入较大,请大家忽略标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