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37:激动人心 (第1/2页)
“推荐的是否合适?请太后、合适核定,也请几位阁老提出意见。” 雷鸣一下子提出这么多的人,有的人属于提拔,有的人属于岗位调动,张嫣、朱慈烺、李邦华等都陷入沉思。 稍即,李邦华站起来奏道:“太后,皇上,臣觉得王爷的举荐甚是英明,仔细向来,这样更能人尽其用,老臣佩服!” 范景文和倪元璐也赞成李邦华的观点。 堂下大臣震惊,王爷何以对大臣们了如指掌?他不是刚刚来京城吗? 张嫣和朱慈烺对看了一眼后说道:“王爷举荐的都是忠能之臣,哀家和皇帝无不同意,只是,哀家有两个疑问,一是蒋德璟蒋大人说什么也不干了,既然他执意要去,如何留下来?二是史可法调来北京后,谁去南京接任史可法的职务?” 雷鸣抱拳对着张嫣施了一礼,“太后,你以为臣弟的才能如何?” 张嫣不知道雷鸣何以问这个问题,说道:“王弟当然的文武全才,当为天下第一人。” 雷鸣摇头,“太后所言差矣!要是就这朝堂的人来说,臣弟不谦虚的说,没有人能出臣弟之右,臣弟唯一佩服的人便是蒋德璟蒋大人。” 张嫣惊讶,“王弟何处此言?” 雷鸣说道:“臣弟曾读过蒋大人很多的文章,非常的佩服。要说咱王朝谁最适合担任首辅,不怕李邦华大人不高兴,在下认为非蒋德璟蒋大人莫属。这蒋大人不论学识、德cao、能力都远远的超过了其它人,他之所以辞去,不是他不想干了,而是他觉得自己身为阁臣,未能语达天听,又不能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不得志才引罪出直的。” “蒋大人忠臣耿直,敢于冒言直谏,为人秉公持正,善于荐贤举贤,体恤民艰,重视农业生产,以拯百姓为已行,留心国计,善于理财治兵,所作所为,大家有目共睹,在下就不多说了。可惜,先帝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还喜听听谀词,致使宵小充斥朝堂,使得蒋大人这样的大才无施展才华的机会,所有的建议当成了异端邪说,假如先帝能重用蒋大人,我朝也不会走到今天这步天地。” 闻听雷鸣这样说,众人都吃惊了,王爷说的一点都不错,吃惊的是这王爷竟然敢在这大堂上公开的将先帝说的如此不堪,他就不怕掉脑袋吗? 张嫣吃惊,“王弟,既然蒋大人有这般才能,为何王弟只推荐蒋大人做次辅?” 雷鸣笑道:“其实,李大人、倪大人,范大人皆贤能之臣,有他们辅佐皇上足矣,对于蒋大人,臣弟另有荐用,也只有蒋大人能担当起这重任。” 张嫣更吃惊了,“王弟快快讲来!” 所有的人安静的看着雷鸣,都想听听雷鸣有何说法。 “各位同僚,在下问一下,何人知道树上的果实为什么会掉在地上?为什么不飞到天上呢?” 众人惊讶,这个问题还用问吗?不掉在地上掉哪里?飞到天上?果实也没有长翅膀。 “我再问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最近十几年来天变异常,到处闹灾,远离海洋的地方干旱少雨,靠近海洋的地方又常常闹水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对于这个问题,就没有人觉得雷鸣的提问可笑了,每一个人都盯着雷鸣。 “这几年到处闹瘟疫,去年京城因为闹疙瘩病死去了三分之一的人,谁知道这瘟疫是怎么回事儿,怎么发生的?如何防治?能不能根绝?” 没有人能回答。 “有谁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产生雷电?” “有谁知道到了高原为什么会感到喘不上起来?” “有谁知道这年月日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一年四季分明?” “冬天结冰是怎么回事儿?” “为什么铜和铁的熔点不一样?” “为什么有时候会刮大风?这风是怎么形成的?” “下雨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物体有的重有的轻?” “为什么泥巴可以烧成砖?石头却不能?” “谁知道山河是怎么样形成的?” “为什么煤块可以烧水做饭?其它的石头为什么不行?” “谁知道火药是怎么回事儿?它为什么能爆炸?” “我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有谁知道在干旱无雨的地方可以种植什么作物?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作物?” “我有一辆汽车,晚上打开车灯,可以将几百步远照的如同白昼?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你们来上朝的时候看到了吧,那个白色的有轮子的东西就是汽车,本王就是坐着他来北京的,巩驸马和太后都坐过,它为什么自己能跑?” “再问一个问题,皇宫这大殿曾经着雷毁坏过,有没有办法可以预防雷电?” 一连串的问题将大家问蒙了。没有人可以回答。 看到大家被问的张口结舌,雷鸣说道:“其实,这些都是最简单的东西,关键是我朝没有人研究它,有的人认为这些都是不值得一提的问题,我告诉大家,如果我朝能有一部分人能回答这样的问题,我朝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度。” “为什么荷兰人能跑到我们国家占据了我们的台湾?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去别人的地方开疆拓土?北元人时常sao扰我们的边境,所以,成祖将首都迁到了北京,为的是抵御北元人的侵略,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去占领北元人的土地,将他们的土地归于王土?建虏只不过是撮儿小族,人口不瞒二百万,壮丁不超过十五万,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消灭他们?反而常常受到他们的侵扰,我朝周边有着广袤的土地,为什么我们就不去占领那些地方?倭寇sao扰我沿海,才有了戚家军抗倭的故事,为什么我们不去占领倭寇的国土,将他们教化成和我们一样,如果能那样,我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