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随想_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 (第2/2页)

 男人们便争着递烟,女人们会抢着买雪糕。

    卖雪糕的小贩小声推销他们的商品:“冰棍雪糕,清凉止渴。”

    云川县总人口四十余万,开办高中的有县一中、二中和民族中学。

    每所中学每个年级设四个班,每个班有六十多人。

    这些学校常设文科补习班和理科补习班。

    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有一千余人,每年考中的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五六十人。

    对于占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业人口,高考对他们来说,是不多的出路之一。

    考中了,农业户口立马变成了城市户口;上学除了饭费和书费,不收其他费用。

    政府每月还发放十几元助学金,姑娘们省着花,路费都够了。

    毕业后,单位怎样不说,都有地方接收,也就是吃上公家饭了。

    城市户口的学生出路就较多了。

    除了考学,还可以当兵,兵役期满,政府就给安置工作;可以接父母的班;可以考技校;可以等待招工。

    当然,首选还是高考。

    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科考已深深融入了国人的血脉,它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

    高考也许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我们可以不断纠正它的不妥之处,但它的的确给了考子们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不管你是谁,你父母是谁,考中就是考中了,没考上就是没考上。

    只要付出了,只要努力了,也许就会有回报。

    付出比别人越多,回报往往也越大。

    参加这年高考的有钟澜、刘大河、许智超、朱志远、柳小帆、智晓东、兰羽、张殿臣、沙浩然、邸洛蒙、乌兰、陈巴图、王一平、何清秀、叶原、康杰。

    他们是云川一中高一时的同班同学,高二分班时,有的选了理科班,有的去了文科班。

    下课没事儿,还在一块玩。

    钟澜就是没人送的那种。

    父亲在他上高中那年撒手人寰,母亲一条腿不利索,哥哥在乡下中学教书,嫂子没有工作,还有一对侄儿侄女。

    看着这样的情况,钟澜含着泪对母亲说:“这书我不念了。”

    哥哥知道后,对他说:“澜儿,读书是你唯一的出路,再难有哥呢。”

    钟澜对哥说:“嫂子没有工作,你又有一对儿女,你已经很不容易了,我怎么还能再拖累你?”

    哥说:“好好读你的书吧。再难,挺上二、三年就过去了。”

    靠着哥哥地接济,钟澜总算读完了高中。

    高考日期的临近,让钟澜既盼望,又害怕。

    盼望三年的奋斗历程就要开花结果,害怕自己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勤奋和哥哥支助的金钱化为乌有。

    好多天了,他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

    有时,落榜的噩梦常常会把他惊醒。

    擦擦额头的冷汗,安慰自己再迷上一会儿。

    他找了一片绿荫,翻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

    那是他整理出的文学常识和名言警句,又背了起来。

    本子的边角早已残缺,但并不影响他的心绪。

    其实早已烂熟于心,上考场前,他还想再熟一遍,生怕有所遗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