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九节对策 (第2/3页)
上涨多少,商品供应还算丰富,但丢失了北部大片领土后,矿业资源损失了60%,不过在美国参战后,军火问题不存在了。主要是人员接近枯竭。三年多的战争。他们至少损失了200万人,法军的士气不行,正在整顿,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的能力基本没有了。但可以抵抗德军的进攻。尚不至于崩溃。意大利的情况也不好。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很差,与虚弱的奥地利对峙也占不到任何上风,对协约国没有决定性的帮助。英法两国不太重视这个盟友了。在协约国的棋盘上,他们绝对不如我们重要。德国和奥国的问题很严重,奥地利差不多要完蛋了,没有德国的支援他们连三个月也支撑不下去了,德国在兵员上的损失比对手少,但绝对数却比对手多,因为他们一直在单挑三个国家,后来还加上了我们。德国国内情况的情报比较模糊,但可以肯定,德国严重缺少粮食,开始大批屠宰牲畜,据说把猪都快杀光了。德军的情况比法军强,不缺少军火,德国依仗出色的化学工业,他们满足了军队海量的军火需求,非常令人钦佩。但据不可靠的消息,德**事领袖们与政治领袖们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曾在两个月前向德皇威廉二世提出辞呈,这当然是一种要挟。德皇不得不采纳鲁登道夫的建议,在德国实施总体战,目的是压榨最后的力量投入到战争中。在德**政主要首脑中,失败主义情绪开始蔓延,在美国参战后,协约国再不会谋求与德国的停战了,德国除了打下去只有投降一途,但目前尚看不到德国崩溃的迹象。美国是决定性因素,现在可以看出总统决策的高明了,我们站对了队,胜利绝对属于协约国一方了。最后说说我们,”顾维钧望了眼龙谦,“军事问题我不懂,但根据政务院相关部门的统计,欧战以来,我国出口量翻了两番,工业产值两年内增加了55%,随着波士顿协议的落实,我们将初步建立其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得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按照目前的数据,在主要工业品上,如钢铁、煤炭、电力等指标已经压倒日本。总体上,欧战对我们极为有利,外交部分析了局势,认为战争进行的越久,我们的收益将越大……” “很好,”龙谦对顾维钧点点头,“这就是主要的情况。大家都听到了,我们不怕打仗,如果不是欧战,我们不会争取到如此规模的外援。小顾所讲的,是我们研究俄国局势的基础。研究俄国,必须建立在准确掌握全球局势的基础上。现在转入正题吧。” 接下来研究了俄国政局。现在要员们彻底以龙谦马首是瞻了,虽然建国以来大部分决策都是照龙谦拟定的路子走的,但这一次对于龙谦所说的布党将控制局势不再有任何的怀疑了,在假定乌里扬诺夫一帮人可以掌控局势的前提下,政治问题变得简单了——顺其自然还是按照英法美的要求进行军事干涉? “总统说了,我们不怕打仗。再动员上百万军队一点问题没有。说俄国吧,根据远征军的判断,如果德国不采取行动,他们可以在一个月内拿下莫斯科和彼得堡。只需要将吴念的第3集团军运上去,就可以万无一失。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两个选择,扶持克伦斯基恢复统治或者让尼古拉二世回到他的宫殿去!选择哪一个,要看他们谁出的价高了。”国防部长封国柱元帅首先发言。 “这不是王司令的意见!”司徒均立即反对,“这完全是远征军部分将领的呓语,是典型的军事冒险。且不说政治上带来的后果难以预料,只讲军事,我绝不同意对俄军事干涉!部队面对着德国重兵集团,谁保证德国人不动?另外,一旦远征军对俄军动手,后果难以预料,谁说俄国人会像对德国作战一样一触即溃?光是西方及西北两个方面军就足足有220万兵力,就算加上吴念的集团军,远征军尚不足70万人!” “我同意司徒均的意见。”龙谦没有让军方将领们在这个问题上展开辩论,“王明远给我的报告中明确反对对俄干涉,倒是他的助手们认为俄军不堪一击,已处于溃散状态了。其实,不必谈军事干涉的方案以及成功的几率,重要的是后果。”龙谦讲道,“布党领导人准确把握住了俄国民众的心理,这是他们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承认了这一点,其实就简单了,我们进行军事干涉不会成功。极有可能陷入泥潭不可自拔。千万不要相信西方大国的鬼话。他们不会真正站在我们立场上想问题的。我们跟俄国打成一片血海,实力大损,受益的必然是他们。” “可是,英法美的要求如果拒绝。会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洪粤诚问道。 “不必过分顾虑。这个问题今天不做讨论了。绝不采取干涉俄国的政策。”龙谦讲道。“但其他方面的工作可以抓紧进行了,克伦斯基和尼古拉是我们预先准备的两张牌,目前情况下。克伦斯基的价值不大了,他在西方眼中算是代言人,但对我没用了。尼古拉二世如果在远东立国,我们可以给予支持,经济上由西方负责,军事上我们可以帮助。现在可以肯定,俄军是有一部分将领保皇的,这样比较有趣,这个问题今天不做详细研究,改日吧,请外交部及情报部门准备一下,我们专题研究。现在主要研究下远征军,请总参谋部讲吧。” 司徒均站起来走到墙上的大挂图前,拿起了闪亮的钢质指挥棒,“先汇报下远征军的布势。在波兰展开的两个集团军已经根据总统的指示做了布局上的调整,一线兵力进行了必要的收缩,放弃了一些次要的阵地,加强了几条交通线的控制。第一线兵力为5个军及两个**重炮师,南翼是石大寿上将指挥的第7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