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坟(三)密林之中 (第2/2页)
人说丈夫也在,便同意了。 一行三人向密林深处走去。男孩在前引路,秀才背着行箧走在中间,妇人挑着半桶水跟在最后。很快他们便走到隐于密林的院落。院落里有几间茅屋,每间茅屋的院坝里都木桩般立着几个枯竹竿般的男人,男人们的身旁都放着一口陈旧的木箱,木箱沉默无声。 男人们目送妇人和男孩将徐秀才领到一间屋前。房门默契开打,走出个中年男人。男人的身上罩着件灰色长衫,脸上的胡须和头上的长发卷曲杂乱,是这群人里长得最像人的人。 “里正,来了一位客人。”妇人恭敬地对男人说。 里正看了徐秀才,问:“是一位读书先生?” 徐秀才握拳微微一礼,说:“小生读过几年书。” 里正看向妇人,淡淡说:“就住你家吧。” 妇人一听,十分开心,转身领着徐秀才和男孩走向了另一间茅屋。 密林的夜漆黑静谧,徐秀才躺在一张即将散架的木床上,难以入眠。他想着今日遇到的种种怪事。晚饭时,他和妇人一家围于桌前。他们的晚餐只有几枚干瘪的果子,以及一人一碗草根汤。妇人告诉他,几年前附近断了水源,种不出粮食。他们是靠着林里那口井,以及野草、果子、飞鸟活到现在的。这一年,连鸟也绝迹,树上的果子也越来越差、越来越少。“日子越来越难了!”妇人无力地说。
秀才不解问:“为何你们不搬走?” 男孩抬头说:“我们不能搬。” 男人放下手里的果子,瞪着男孩,男孩连忙关住了嘴。妇人忙说:“不是不愿搬,能搬走的人都搬走了。我们剩下的几户,无处可搬。” 徐秀才一阵沉默,突然想起行箧里的干粮,尽管不多,但让长久不食米面味道的十来人,分食一顿是可以的。于是赶紧打开行箧。他愣了愣,发现里面多了些东西。他清楚记得,中午取干粮时,它们并不存在。这是怎么来的?可现在不是追究此事的时候。他拿了干粮返回桌前,将面饼分给眼前三人,又拿着剩余的面饼,挨家挨户送了去。 里正接过面饼,向徐秀才道了谢,又请他进屋坐一坐。里正的房间不大,却收拾得整整齐齐。他和徐秀才坐在桌前,简单聊着天。听徐秀才说要去上山寻找水源时,他告诉徐秀才这个村子原本有几十户人家,可前几年附近的河突然干枯,以至于田里无法再种粮食。 “我们去山上找了很多次,并没有水源。”里正漠然地说,“能走的都走了,只剩下这最后的十来户人家。过不了几年,我这个里正也该解脱了。” 末了,他啃了口面饼,对徐秀才说:“好久没吃过面食了,味道真好。”空气听到他的话,变得浓重而难过。过了会儿,他又说:“晚上不要睡得太沉。明日一早便回去吧,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山上没有水源的。” 徐秀才告别里正回到妇人家,他们已将面饼吃完,正坐在桌旁等着自己。看到干瘦的三人,他把自己那块面饼递给男孩,说:“吃吧。” 男孩犹豫了一下,迅速接过面饼跑下桌,转身进了里屋。在钻进里屋时,徐秀才看到男孩回头一望,眼中原本凶狠的光已经灭了。他想,一个面饼竟有这样的大作用。 他跟着妇人进了客房。床的质量并不好,坐上去发出吱呀的叫声,像突然被踩住尾巴的老鼠。妇人轻声说:“先生先休息吧。”说完便退出房间,轻轻把门关上。 待确定妇人稀碎的脚步声完全消失,四周变得安寂,徐秀才从床上翻起,快速将门从里面闩好,蹲到行箧边,从里面取出了葫芦、锄头、斧头和铲子。 四样东西和农夫挂在墙上的一模一样,只是锄头、斧头、铲子小了很多,只有半个巴掌大。葫芦里装着液体,他拔开塞子闻了闻,一股无色的清香传出,像是酒香,又像花香。 (因为情节需要,对部分人物的设定进行了修改,这一节主要是里正,变得年轻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