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318章 焉耆虽小实为大,两国烽火起五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18章 焉耆虽小实为大,两国烽火起五城 (第2/2页)

 但唐军展示了优良的军事素养和战斗力,在正面决斗中,郭孝恪击败了屈利啜的主力,并且追击了几十里。

    西突厥的乙毗一系现在已退出了西域的竞争,但唐朝也没有能力直接统治广大的西域地区。

    唐朝亲自培养的泥孰系射匮可汗,已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形势,虽然和唐朝还没有直接撕破脸皮,但双方已经开始了明里暗里的较量。

    焉耆的争夺,唐朝首先吃了一个哑巴亏,这事实上已经表明,射匮可汗在塔里木盆地的力量,在飞速发展,他在全盘接收原乙毗系的力量和地盘。

    李世民和射匮可汗终于要直接硬碰硬干一场了。

    那就是对于阿史那贺鲁所部的招降。

    天山以北,西域东部,唐朝和射匮可汗的西突厥也展开了争夺,那就是属于阿史那贺鲁管辖下的处月、处密部落。

    贺鲁当时的牙帐虽然远在一千五百多里的多逻斯川,但他却是乙毗可汗属下管理天山以北,西域东部的重臣。

    为了接收这部分土地和势力,射匮可汗的方式简单直接,他发兵攻击,追逐贺鲁。

    由于乙毗可汗整体已经失势,困居白水胡城,因而,贺鲁孤掌难鸣,被射匮可汗逼迫而节节败退。

    同时,唐朝也加强了对贺鲁辖下处月、处密部的招抚和诱降行动。

    唐朝负责这一计划的是东突厥的降将阿那忠。

    他受李世民委派,和射匮可汗抢时间,比速度,都想在将来的正面战斗中占据先机。

    在李世民颁布的《贞观年中抚慰处月、处密诏》中,明确写道:“宣布威恩,招纳降附,问其疾苦,齐其危厄,务尽绥怀之道,称朕意焉。”

    为了达到目的,李世民甚至效仿西突厥,在处月、处密部设置了吐屯这个官职,以就近解决部落内的问题。

    李世民和射匮可汗对于处月、处密的争夺,都是在按上自己的节奏去做,双方并没有将矛盾放到桌面之上。

    这种不稳定的平衡必然会被打破。

    事情的起因是乙毗咄陆可汗彻底退出西域。

    乙毗可汗虽然困居于白水胡城,已没有任何卷土重来的可能,但久被压制,充满了血和泪回忆的泥孰系,绝对不会就此罢休。

    射匮可汗不会放过对乙毗咄可汗的追杀和进攻。

    贞观二十年,射匮可汗终于将盘踞于白水胡城的乙毗咄可汗击败,乙毗只能败逃吐火罗,完全失去了对西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乙毗可汗已彻底失败。

    射匮可汗成为西突厥真正的王,如何对待唐朝,如何对待李世民,这成了一个问题。

    泥孰系确实是在李世民的帮助下,成为西突厥的正统,并且一直得到唐朝的坚定支持。

    但国与国之间,本就是利益交往,唐朝此举,不过是借力使力,立一派打一派,以保证自己在西域的利益。

    而射匮可汗之所以认唐朝为宗主国,也是希望让自己的统治合法化,并且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但当他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王,天下地下,再无所畏惧,事实上,他的民族,他的国家,也需要他顶天立地,无所依附地成为真正的唯一。

    那和唐朝就需要重新厘定关系。

    射匮可汗是地主,掌握了西域的主动权,他决定先抛出橄榄枝。

    贞观二十年,射匮可汗遣使入朝,请求唐朝赐婚。

    这是一种政治联姻,将决定双方的势力范围和地位。

    李世民同意了射匮可汗的联姻,但他提出了一个条件,或者说也是一个通谍。

    李世民提出需要射匮可汗,以塔里木盆地周围的五个绿洲国家,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波、葱岭五国为聘礼。

    这反映了李世民对于乙毗咄陆可汗退出西域之后,在现实条件下,对西域势力和地盘重新划分的要求。

    李世民的构想是,南北分治,在西突厥完整保持其旧有的西域西部领土外,唐朝占有葱岭以东,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的绿洲国家,

    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农耕区。

    而射匮可汗则占据天山以北的草原地带,这是传统上的游牧区。

    两国关系,依然保持形式上的羁縻统治。

    而从射匮可汗遣使求婚来看,他并不反对唐朝保持宗主国的地位。

    但是,这次联姻并没有成功。

    显然,射匮可汗认为唐朝没有足够的力量,在西域可以抗衡他。

    谈判桌上,谈不拢,就只能在战场之场见真章。

    这直接导致了规模宏大的龟兹战役以及昆丘道行军。

    这也将是李世民武功的巅峰。

    并且,又一个大国,即将消失于历史长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