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09、毕业 (第1/3页)
大唐贞观元年的六月底,长安城郊外的树木也都日渐枯萎,说明现在已经是秋季的开始时间。而这个时候,每逢秋日悲寂寥,不过目前在四门学里面却有一批人正在兴高采烈的欢呼庆祝。他们也就是在今年申请毕业的一批人,他们成功的获得了毕业。自从四门学实行了学分制以后,四门学的学制也都放宽,本来是按照三年学习,然后如果三年之后无法通过考试那也就要面临淘汰,无法能继续学习,要被送家乡。而花费了巨大的学费和生活费,最后会落得这么一个结果,那也就是肯定是令人唏嘘。 不过自从实行了学分制之后,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进度,自己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从过去的三年变成了三到九年。三到九年之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自己调控,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进行调控自己的学习进度,这样可以自己确定自己。不过这样的方法却无法能及时的得到教师的指导,而且管理方面也都略显松弛,无法严格管理。这样也就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自己学习的能力,教师也都只是一个辅导工作而已了。 不过,学生因为可以自己选择教师,这样让那些四门学的教师都在应对这次转变。这次的四门学学习,大家的教师也都开始认真思考,那些四门学的普通教师面对学分制已经成为定局,一部分教师选择适应了时代变化,主动改吧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他们主动迎合那些学生,然后争取做到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听得懂课程内容,然后学生虽然因为学分制的因素无法能够及时的获得学习。可是却获得了教师更好的服务,这样总体来说学习进度未必会减慢降低。 至于那些不肯适应变化的教师,张超也都请他们哪来的回哪去,不用计较了。虽然有些想要摆弄老资格,认为当年自己是张超的“老师”,主人不太给张超面子。可是张超可不是那种“尊师重教”的人。哪怕当年这些人都曾经是他的老师,可是凡是不配合的人都给他滚蛋。那些自认为自己是张超老师可以得意的人,张超可都没有手下留情。张超可是一个非常“凉薄”的人,作为一个政治家怎么可能不凉薄。别说这些老师当年绝大多数都没有给他进行教导过一节课,哪怕是教导过他的人张超作为一个政治家,那绝对是要狠狠收拾。作为政治家,不能够因为感情原因就让别人放肆,政治家很多时候都是不能将就个人感情的。何况张超和这些所谓“老师”还未必有多少感情。他们绝大部分都没有能够亲自教导过张超一节课。 最后,这些学生是自己申请毕业的,按照张超的规定,学生可以在每学年的四月申请毕业,然后在五月六月时候酌情组毕业考试,这个和后世的毕业月份不同。当然,这个毕业考试只是为了试验那些学生有没有把之前学习的忘记了的一次综合测验。因为实行的是学分制,难免有些时候会过早获得成绩学分,然后造成时间拖得久了也都忘记了。这样获得的学分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张超也都要对他们进行最后一次考试测验。通过了可以毕业。 “恭喜你们,你们是我们四门学改制之后的第一批毕业学生。虽然你们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去参加科举考试,可是我相信你们将来不管是走到哪一行,也都是我们大唐的精英。我只是希望你们能够记住,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我今天很想问你们,你们以后读书之后的理想是什么?我曾经问过你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我曾经说我是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可是我现在还想再次告诉你们一句。” “读书,那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凡是一个真正优秀的读书人,应该以此为座右铭!”张超说道。 而那些毕业学子听到了张超这话,顿时激动无比。因为张超这话是在告诉他们,一个人读书之后应该如何立志。张超抄袭的这几句宋朝张载的名言,让他们也都变得激动无比,因为这句话是传统儒家的读书人所期盼的几个大理想。为天地立心,也就是著书立说,能够天下万民竖立信仰。不过。目前这个权力却被士族彻底垄断,因为士族垄断了对经典的解释权利,这样普通人都没有这个资格。 至于为为生民立命,那也就是为官,有了学问之后为官为民做事,这样能够让百姓获得更好。至于为往圣继绝学,也就是当一个教育家,能够像是孔子那样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最后的为万世开太平,这个也就是最高理想了,能够实现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能够让天下万民都永远太平。这个是儒家里面的最高理想,让他们能够做到一个真正的盛世,能够永远都幸福下去。不过,真正能够做到的也就是前面三个,所以张载这句话算是把儒家所有的最高理想也都包括了进去。 “现在,请你们各位毕业学子,准备去上台吧!让你们的学弟看看你们的风采,能够让他们看看你们毕业学子的风采,然后以后可以努力学习,争取早日能够给像是你们一样能够获得荣誉。”张超说道。 按照之前的计划,必须要给这些毕业学子一个毕业典礼,这样能够让他们加强归属感。因为过去的四门学并不重视这些,那些学子也都是来了这里争取获得考试科举的机会,然后也都和四门学没有关系了。可是张超却不同,他知道一个盛大而难忘的毕业典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如果有了这个毕业典礼,那这样完全可以让那些毕业生一辈子都记得这次学习的经历。如果毕业生记得这个毕业典礼,也就自然记得这次读书的经历,能够回忆起当年的那一些点点滴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