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土地 (第2/2页)
偶,就是土地婆,她的出镜率非常少,并不是因为她面目可憎,事实上很多土地夫人姿容甚美,真正的原因在于她爱说实话。 据说当年玉皇大帝将土地公下放到凡间时,曾问他有什么希望。土地公很有头脑,一番话冠冕堂皇,犹如做政治报告,说他希望世间的人个个步入小康生活,精神文明极大提高。土地婆听了之后却说:“这样不行,世间的人应该有富有贫,大家都富足了就没人愿意做辛苦的工作,有了差距才能分工合作,发挥社会的功能。”据说世间的贫富差别就由此而来。 当土地公下到凡间后,见到人们因为亲人去世而号啕痛苦,不由起了恻隐之心,想将死者复活,又被土地婆拦住:“生死乃因果轮回,不可随便更改。如果人人都长生不老,这世界岂不沦为人吃人的世界了?”土地公只好打消了自己的想法。 因为这两件事,老百姓一般都把土地婆视为“恶婆”,不给祭祀。 2文化风俗 土地神也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知名度最高的神之一,他是一方土地上的守护者,是与那方土地形成共存的神,所以在那方土地的土地公才会什么都知道。作为地方守护神,尽管地位不高,却是中国汉族民间供奉最普遍的。以前为他们建立的神庙几乎遍布每个村庄。传说土地也可以随意上天,但是为了百姓而留了下了。 通常土地神是以一对老年夫妻的形象出现的,男的称为"土地公公",女的称为"土地婆婆"。对土地神的崇拜实际上来源于古代的土地崇拜,后来,这种自然崇拜开始走向人格化,逐渐出现了一些真实的人物来充当这一角色,被人们称为"土地爷"。 由于中国境内有无数的土地神,所以真正有姓名的不是很多。一般为他们建立的神庙规模很小,被称为"土地庙",里面供奉并排坐着的一对老年夫妻。到明朝(1368-1644年)对他们的崇拜开始兴盛,而且这种崇拜还流传到了其他民族中去。 在中国,过去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节日聚会,对该神进行祭祀,到后来这种聚会就演化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现象——庙会,成为一种重要的风俗。 3汉族民间传说 中国古代人们多把村口庙宇里的土地神称为“社神”,那么,社神这个名称如何得来?古代村落有大有小,多大的村落才可立庙祭拜土地神,土地神的管辖范围又有多大呢? 据古籍堪舆书记载:中国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礼俗。因为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所以中国人历来尊天而亲地奉祀土地。《礼记外传》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建国君民,先命立社,地广谷多,不可遍祭,故於国城之内,立坛祀之”。《礼记》之《祭法》篇注称;“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满百家以上,得立社”。《汉书五行志》又称“旧制,二十五家为一社”。由此可见,所谓社,就是地方最小的行政单位。中国先民因“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所以以社为单位立庙供奉的土地神又叫“社神”。 演变及传说 古代对土地的崇拜和对天帝的崇拜,具有重要的意义。祭土地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小民百姓一年中的大事。先秦时期社神地位极高,故“社稷”一词通常作为国家的代称,祭祀典礼也由天子或各地行政长官主持。据古籍堪舆书记载:社神初无姓名。后慢慢演变,便有了特定身份。最初相传的社神有两个:一是句龙,《礼记祭法》记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千九州,故祀以为社”;一是禹,传说他勤劳天下,死后托祀于后土之神。大地生长草木五谷,养育人类,故被视为无穷力量的神灵。东晋以後,汉族民间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为土地神。《老子天地鬼神目录》曰“京师社神,天之正臣,左阴右阳,姓黄名崇。本杨州九江历阳人也。秩万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从之”。明清以后汉族民间又多以名人作为各方土地。例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传为唐代大文人韩愈。杭州太学一带,原是岳飞的故乡,於是太学就奉岳飞为土地神。 形象 据考究,南宋之前土地庙里只供奉着土地公公,而南宋之后,土地庙中则配有土地婆。这个习俗沿用至今,现许多农村土地庙里都供奉着土地公和土地婆。而土地公和土地婆都是慈眉善目,白须白发的老人。但有些地方的庙宇却只有土地公而已?这跟汉族民间传说的一个故事有关。传说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时,问他有什么愿望与抱负。土地公回答希望世上的人个个都变得有钱,人人过得快乐。土地婆却坚决反对,她认为世间的人应该有富有贫,才能分工合作发挥社会功能。土地公说:“那么,贫穷的人不是太可怜了吗?”土地婆反驳道:“如果大家都变成有钱人,以后我们女儿出嫁,谁来帮忙抬轿子呢?”一句话说得土地公哑口无言,并打消了这个原可让世人“皆大欢喜”的念头。也正是因为土地婆的反对,人世间才有今天的贫富差别。所以有的地方的人们觉得土地婆自私自利,是一个“恶婆”,因而不肯供奉她,但却对土地公推崇备至。但也有人认为土地婆的观点符合人类发展,所以中国南方土地庙常有对联称:“公做事公平,婆苦口婆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