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鬼 (第2/2页)
学作品的浪漫主义想象,然而顾炎武先生认为是后世地狱说之张本。而《左传》中,也记载了一些亡魂显灵的故事,这些虽然为不经之说,但是也可以反映当时国人的某些观念。 《庄子》云:“鬼者,归也。”“生为徭役,死为休息。”《庄子》又云:“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 先秦之道家认为生死好比事物的两个面,“生者,时也;死者,顺也。”生是自然的自然,做人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人来自于自然之中,与物具化,死后复归于自然。是以古人称死又叫“物化”,古诗云:“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至于死了之后是什么境界,庄子似乎并不认为人死之后还有知觉,所以他对待自己遗体的处理很坦然。道家认为人死之后,尘归尘、土归土,尸体被微生物分解,在大自然中,得到永生,并没有轮回投胎的说法。这种永生,也不是灵魂的永生。 相对于儒家的理性平实,道家及道教则将死死生生推衍得有声有色。死亡不再是一场令人震惊、无法理喻的恶梦。庄子妻死,鼓盆而歌,一个新的、乐观的死亡哲学就以这样惊世骇俗的方式登场。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人生不过是从无气到有气,从无形之气到有形之气,从无生之形到有生之形这样一个生命的有序过程,而死亡则是这种演化的回归。这比儒家的魂魄说更辽远,更空灵,生死齐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命的辩证就在其中,自然之"道"超越一切,人永远无法与造化之功抗衡,"生之来不能止,其去不能止",生死皆为人生问题的极限。 但后来的神仙境界就此产生,道教高人并没有停止在庄子相对论的玄谈上,而是开始了一切真正的、使历来生死观为之改观的对生命的实践工程,死亡成了生命流程上有待突破的一个关键点,而不再是生命的某种极限,"魂"与"魄"由含有气的飘渺之物变为可有所作为的"形"与"神",由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成人这个万物生成程序,推衍出一个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炼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这样一个逆修返源之道,在洞府仙境之中,时空开始变得富于弹性,可以逆转或回流,金丹的光芒遮蔽了生死的界限,别处相逢,古人与今人可以在生命的真境中,在独特的气场中往复交流。 在当今社会,每一个人都存在着巨大的压力。生存压力,就学压力,就业压力。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越来越多的人们在这个时代里选择轻生。其实,这个社会就像一个金字塔,每一个人踏入社会,就意味着要做塔的基座。当不愿意做基座时,他面对的不是简单心理失衡,走到极致就是对于生死轻易的选择。其实,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在今天这种压力下,人由于这种失衡而采取的对生命最草率的一种处理。 《庄子》看似都是一些荒唐之言,无稽之谈。但如果将他的思想与我们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庄子的悲天悯人在于它的每个故事都贴近人心。看见人内心生与死的较量,看见我们可以活下去的那个希望,其实我们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真正做到乐生,做到顺生,做到让亲人幸福快乐,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来临的时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对死亡说:“我此生无憾。” 《论鬼》管豹问曰:「人死而为鬼,有诸?」郁离子曰:「是不可以一定言之也。夫天地之生物也,有生则必有死。自天地开辟以至於今,几千万年生生无穷,而六合而六合不加广也,若使有生而无死,则尽天地之间不足以容人矣。故人不可以不死者,势也。既死矣而又皆为鬼,则尽天地之间不足以容鬼矣。故曰人死而皆为鬼者,罔也。然而二气之变不测,万一亦有魂离其魄而未遂散者,则亦暂焉而不能久也。夫人之得气以生其身,犹火之著木,魂其焰,体其炭也。人死其魂复归於气,犹火之灭也,其焰安往哉?故人之受气以为形也,犹酌海於杯也,及其死而复於气也,犹倾其杯水而归诸海也,恶得而恒专之以为鬼哉?」曰:「然则人子之祀其祖父也,虚乎?」曰:「是则同气相感之妙也。是故方诸(1)向月可以得水,金燧(2)向日可以得火,此理之可见者也。虞琴弹而薰风生,夔乐奏而凤凰来,声气之应不虚也。故鬼可以有可以无者也。自孝而致其诚,则其鬼繇感而生,否则虚矣。故庙则人鬼享,孝诚之所致也。不然,先王继绝世以复明祀,其岂鬼常存而馁,乃至此而复食耶?」 译文:管豹问:「人死了就成鬼,有这回事吗?」郁离子说:「这不可以用肯定的说法来讲这事。天地养育万物,有生就有死。自开天辟地至今,经历过几千万年,生生不息,但天地没有加宽过,要是只有生没有死,天地没法子容纳这麼多的人。所以人不能不死,这是情势而致。要是死了又都成了鬼,那天地也没办法容下这麼多的鬼。所以说,人死了都成鬼,这是妄语。不过,阴阳二气变幻难料,要是人的魂魄分离没有散去,也只能是暂时的,而不能持久。人是得了元气才形成这个躯体,就像火附在木头上才能燃烧,人的魂魄就像木头燃烧的火焰,人的身体是燃烧的木炭。人死后灵魂归回元气,像火熄了,火焰怎麼还能存在呢?所以,人接受了天地的气才形成自己的身体,就如同舀海水置入杯中,至死时回归元气,好比把杯子的海水倒回海里,那怎麼能成为鬼呢?」管豹又问:「照这麼说,祭祀祖先莫非只是虚设的仪式?」郁离子说:「这是同类元气互相感应的奥妙。所以说方诸面向月亮可以取到水,金燧面向太阳可以得到火,这就是同类元气互相感应的实例。舜弹琴,产生南风,夔奏乐,於是凤凰来临。所以声音和气的相应是不假的。因此鬼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孝敬是献上自己的诚意,那麼鬼因此受感应而生,要是没有的话,自然是假的。所以,宗庙是人和鬼同气感应,其孝敬和真诚所形成的。要是是如此,以前已断绝祭祀的帝王宗庙又恢复祭拜,难道是因为鬼魂长期饥饿,而需要再食用祭物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