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灵宝派 (第2/2页)
法。”并赐道君“太上”之号。“帝喾时,太上遣三天真皇赍《灵宝五篇真文》以授帝喾,帝喾将仙,乃封之于钟山。至夏禹登位,乃登名山巡狩,度弱水,登钟山,遂得帝喾所封《灵宝真文》。禹未仙之前,乃复封之镇乎北岳及包山洞庭之室。”后吴王阖闾登包山得之,群臣不识,以问孔子,谓是《灵宝五符真文》。因阖闾“侈性慢易,不能遵奉道科,而真文乃飞上天,不知灵宝派所在。后其子夫差嗣位,乃登劳山复得之,奉崇供养,自尔相承,世世录传。至三国时,吴主孙权赤乌之年,有琅琅葛玄字孝先,入天台山学道,精思遐彻,未周一年,感通太上遣三圣真人下降,以灵宝经授之。孝先凡所受经二十三卷,并《语禀》《请问》十卷,合三十三卷。孝先传郑思远,又传兄太子少傅海安君字孝爱,孝爱付子护军悌,悌即抱朴子之父,抱朴从郑君(思远)盟,郑君授抱朴,于罗浮山去世,以付兄子海安君,至从孙巢甫,以隆安之末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世世录传,支流分散,孳孕非一。” 类似上述传经谱系,在陆修静《灵宝经目序》《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云芨七》卷六《三洞并序》等书中,皆有记述。其所云元始天尊降授太上大道君,再遣三天真皇降授帝喾、夏禹、吴王阖闾云云,自属虚构的神话,所谓葛玄于天台山得“灵宝经”三十三卷,亦为造经者的依托。因葛玄乃葛洪从祖,其所撰《抱朴子》和《神仙传·葛玄传》,以及《道藏》所引《抱朴子》佚文,皆未载其事,仅提到葛玄、郑思远等传授《太清丹经》及《三皇文》。元谭嗣先造《太极葛仙公传》,录有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亦未记其事。因此,陈国符《道藏源流考》曰:“盖本无其事,因六朝吴、会间,盛传葛玄神迹,故造经者依托之耳。”从上述葛巢甫及其后继者所编造的传经谱系中,可以看出,大多托称太极左仙公葛玄的形式加以铺叙。其中如《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原名为《太极左仙公请问经》,《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原名为《仙人请问众圣难经》。据《灵宝略纪》载,葛玄所受三十三卷“灵宝经”中,即有“《语禀》《请问》十卷”。将这么多经书依托于葛玄“语禀”、“请问”,自非祖师不具如此资格。 《灵宝略纪》称,葛巢甫在隆安末,将“灵宝经”“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世世录传,支流分散,孳孕非一。” 《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作了同样的记载。任延庆事迹不详,徐灵期在《南岳九真人传》《南岳小录》《南岳总胜集》等中皆有记载。《南岳总真集·衡岳观》称其为吴人。但《南岳九真人传》与《南岳小录》皆称他于西晋武帝太康八年(287)去南岳建衡岳观,盖误。《南岳九真人传》称其为“宋时人”,以南朝宋“元徽二年甲寅(474)九月九日于上清宫白日升举。”(《南岳总胜集》谓元徽元年九月九日冲举),盖得其实。 除任延庆、徐灵期传“灵宝经”外,与其同时的陆修静(406~477)则是更为重要的传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对改造旧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贡献。他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皆有渊源,但皆无直接的师承关系,自称“三洞弟子”。唐道宣《广弘明集》卷四对其评述曰:“昔金陵道士陆修静者,道门之望,在宋齐两代,祖述三张(张陵、张衡、张鲁),弘衍二葛(葛玄、葛洪)。郗张之士,封门受箓。遂妄加穿凿,广制斋仪,糜费极繁,意在王者遵奉。”这一段评语是比较中肯的。 陆修静的贡献 第一,他对灵宝经书进行系统整理。因为自葛巢甫造构“灵宝经”以后,不少人又将它和“上清经”等相杂糅,继续造作灵宝经典。“或删破《上清》,或采抟余经,或造立序说,或迥换篇目,裨益章句,作其符图,或以充旧典,或别置盟戒”。陆修静认为必须彻底改变当时“精粗糅杂,真伪混行”的状况。为此他对当时流行的五十五卷“灵宝经”,逐一进行辨别,剔除伪经,编出《灵宝经目》,于元嘉十四年(437)上呈宋文帝。在奏呈的表文中称:“即今见出元始旧经,并仙公所禀,臣据信者合三十五卷。”此《灵宝经目》已佚,他所考订的是哪三十五卷,已很难确切肯定。 第二,对某些灵宝经进行阐释。陶弘景《真诰》卷二十《真诰叙录》称陆修静“既敷述《真文赤书》《人鸟五符》等,教授施行已广。”按《真文赤书》即《五篇真文》,载于《道藏》者不止一处,此指《元始五老赤书玉诀》,见《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卷上,据日本学者考证,为葛巢甫所造。《人鸟五符》,在今本《五符经》(即《太上灵宝五符经》)无其文,是早已亡佚的古《灵宝经》。陆修静对它们作了“敷述”,使之扩大了传播范围,至陶弘景时,其“教授施行已广”了。 第三,系统撰订斋醮科仪。据记载,三张五斗米道时期,曾制作了部分道教斋仪,如涂炭斋、旨教斋。寇谦之改革天师道,和葛巢甫肇建灵宝派时,也曾增制了某些斋法,或撰写了某些斋仪书。但内容都较简单。陆修静总结了已往经验,重新造作了大批斋仪,使之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充实和提高。据他所著《洞玄灵宝五感文》记载,他把原天师道的一二种斋仪,扩充为包括天师、上清、灵宝各派斋仪在内的“九斋十二法”。即上清斋二法;灵宝斋九法:金箓斋、黄箓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自然斋、三皇斋、太一斋、指教斋;洞神斋一法,即涂炭斋。据《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记载,陆修静撰作了除黄箓斋外的上述各种斋仪书。据其他资料记载,他又撰有多种斋醮乐章,如《升玄步虚章》《灵宝步虚词》《步虚洞章》等。《茅山志》卷十称陆修静“所著斋法仪范百余卷”。经过陆修静的大量撰著,道教的斋醮仪式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其后隋唐道士张万福和唐末道士杜光庭继续撰著斋仪,皆以陆修静之书为本。斋醮法事是道教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方式,又是交通朝廷、影响群众的重要手段,对社会的影响很大。陆修静的上述建树,自然获得后世道士的赞誉。 由于陆修静从事了上述工作,“于是灵宝之教,大行于世。”可以说,灵宝派虽为葛巢甫所肇建,但它的真正弘扬者则是陆修静。或者说,经过陆修静的弘扬之后,灵宝派才大行于世。 记载 其“大行于世”的情况,陶弘景《真诰》的两条注文从侧面作了反映。该书卷十一注曰:在齐初,上清道士王文清曾在大茅山下建崇元观,二十年内,“远近男女互来依约,周流数里,廨舍十余坊。而学上道者(指修上清经箓者——引者注)甚寡,不过修灵宝斋及章符而已。”同书另一注文说: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辄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唯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讫便散,岂有深诚密契,愿睹神真者乎!”可以看出,从齐到梁,作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法反而不被人们所重视,群众感兴趣的倒是灵宝派的斋醮法事,灵宝信徒超过了上清信徒。这是陆修静弘扬灵宝经法的结果。陆修静虽对灵宝派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但未见有弟子传承其灵宝经法者。因此灵宝派在陆修静之后的情况已不甚明了,且直至隋唐,也无灵宝道士显名于世者。大约至北宋初,方见灵宝派在江西清江县(现樟树市)阁皂山形成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被称为阁皂宗,使灵宝派再次显名于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