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四章 西域来客 (第1/2页)
自从接受了皇帝的“赏赐”,纳兰已有半个月的时间没见着七面佛了。拂了老师的好意,纳兰深知老师的脾性,他是比较喜欢把一句粗鲁的话“给脸不要脸”挂在嘴边的人,纳兰想,这回,我自己成了老师嘴里那个“给脸不要脸”的人了。自古人情薄如水,纳兰也并无嗔怪老师七面佛的意思,反倒有些释然了。 他有一丝无奈,却无从说起,更不知对谁去说。在情感上他并不是一个心细如发的人,也不太容易驾驭自己的感情,这种“随性”的性格,在萧四娘口中,就是一个略显“粗糙”的汉子。当他沉默寡言的时候,谁也不敢来打搅他,王六合是他的亲随,也没辙。 可是,以七面佛多年的官场修为,他犯得着这样对待自己么?纳兰一边郁闷地想着,一边信步走上了去西山“醒禅寺”的路上。临出来时,他向李叔度告了假。此刻冬寒尽去,候鸟南回,似乎枯死的大树的枝条上,不知什么时候就冒出了点点浅绿。纳兰一边欣赏着难得的绿色,一边循着小径,向山谷深处走去。 “醒禅寺”兴建于隋大业年间,年龄不算古老,在关中大地林立的佛寺中,这座位于长安西山山谷中的禅宗寺院一切看上去那么年轻,勃勃而富有生机,一如从寒转暖的大地一般。 倏地一声,从树上跳下来两只可爱的金丝猴,它们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上下打量了纳兰一番,又倏地消失在茂密的丛林中。 禅寺的主持大师法明的古筝声隐隐约约地传了出来。对于这个胖乎乎的僧人能弹出如此美妙的古筝,纳兰一直都感到奇怪;但法明大师是名震全国的古筝国手,却是不容质疑的。每年春夏之交从全国各地和西域各国赶来向法明大师讨教的乐师络绎不绝。纳兰与法明大师并不熟识,只是淡淡的一面之交,所以纳兰走到寺门口时,他还是并未去敲门,而是自然而然地站在栏杆边上,静静地倾听一曲,然后就要悄然离去。 栏杆外就是深不见底的山谷,云雾缭绕,犹如一片片美丽的白纱温柔地覆盖在山岭之间,使这片雄奇瑰丽的山峦更添了一份秀色。纳兰从心里感叹了一声。 这和自己的家乡全然是两幅不同的景致。草原辽阔,一望无垠,风吹时绿浪汹涌,澎湃而去,粗犷、潇洒;西山这片山峦发端于终南山脉,伟岸、柔媚,动人心魄,两者各有千秋。看到这里,纳兰忽然有了想要回“家”去一趟的念头。 但是心中的那个“家”,又还有什么呢。 家。 他不知为何忽然想起了耶律镜心。她在做什么呢,也和自己一样,在看山吗。 他从怀里摸出那条粉红素色的小手帕,放在鼻端轻轻嗅了嗅。 暗香一片,斯人不在。 他还记得两人从“一线天”谷底爬山,哦,准确地说是爬山腹的时候,耶律镜心曾用这方手帕给他擦汗,后来也没要回去,这手帕就一直留在了纳兰身边。 眼前不断地闪过耶律镜心狡黠的笑容,如风中的铃铛相互撞响,那空灵无比的笑声越传越远,飘过纳兰的耳朵,飞向远方。 纳兰轻轻叹息了一声,向来时的路走回去。 他忽然发现,能到一个谁都不会来打搅的地方暂时驻足,是件多么美妙的事。半个月来不获老师七面佛召唤的郁闷不知不觉渐渐在胸臆中散开,转瞬间消失得那么彻底、无形。他愉快的迈着轻松的步伐,向山脚走去,几只不知名的小鸟叽叽喳喳在枝头窜来跳去,纳兰竟开心地挥起手,向它们表示“致意”。 一缕轻风,在他还没把手放下的片刻,从背后飞了过来。纳兰猛觉背后有人,反手一捞,摊开手掌,却是两枚翠绿的松针。松针在还未全然长成时,柔软得好像婴儿的头皮,来人竟然能用这柔软之物向他发起突袭,可见功力绝非泛泛。他转念一想,忽然拔足飞奔起来。 背后却再也没响起任何响动。纳兰狐疑地回头看去。 山路上一个人也没有,静悄悄的,连鸟都不见了。 没有鸟,就证明有人来过,至少是经过。 来人的武功远在他初步估计之上,至少,来人的轻功要胜过自己不只一筹。 “你是在找我吗?” 一个冷冰冰的声音从前方传来。 纳兰彻底惊了一惊。 来人的声音听上去十分熟悉,却又陌生得很。来的是个身穿青袍,长发披肩的四十多岁的中年人,面如冠玉,三缕长须迎风飘拂,双手倒负背后,正自目光炯炯地盯着纳兰。 纳兰抱拳:“请问尊驾是谁?” 那人又上前几步,眯着眼打量了他一阵,冷森森地道:“我是谁你不需要知道。不过你年纪轻轻,能接得下我的‘暗器’,也还算有些手段了。” 微风吹过,那人袍角倒卷,就此瞬间,纳兰看到他袍角绣着一只张牙舞爪的飞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