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一章 黄老爷 (第1/2页)
袋鼠带着一帮人嗷嗷的冲下了山,又嗷嗷嗷的找地方藏了起来。 …… 黄老爷曾任户部侍郎,如今退休在家,养养鱼养养女,平时在家休闲,家里几个母老虎闹得太凶了,他也偶尔跑自己的庄子里去避一避,躲躲清闲。 黄老爷家的庄子那是有名的大,也是有名的有钱。听周围的农户们聊天,用流口水的语气说着黄老爷喝稀饭用的都是玉碗,那稀饭,更是稠的很,立根筷子都能站住。 而且黄老爷下地干活就更了不得了,用的是金扁担和银锄头。 听着周围这些农民们的聊天,袋鼠忍不住翻了翻白眼,合着黄老爷是个有幸遇到了河神的樵夫了呗,指定黄老爷家里还能找出来金子和银子做的两柄斧头。 根据尖兵打探后的情报,周围离得近的有三个庄子,最大的是黄老爷家的庄子,庄子就叫黄家庄,但目前黄老爷本人正在庄子里玩耍,护院的家丁比较多,不建议攻打。 另外两个庄子的主人都不在,守庄的人不多,建议挑一个打打先。 听了尖兵的汇报,袋鼠对他提出了表扬,称赞他探查仔细,思路清晰,是个好苗子。 然后将躲在林子里的众山贼拉出来,浩浩荡荡的赶往了黄老爷家的庄园。 明明有这么多能打的,又全都精通战阵,为啥连个地主家的庄子都得挑软的去欺负。 一个是少甲且无攻城器械,一个是这些大庄子里有火枪。 打了很容易不划算,都是老兄弟了,正经的袍哥姐妹,不管能抢多少,只要老兄弟姐妹死的多了,那就严重的划不来。 但袋鼠一方面是已经有了自己的计划,再一个她还真没把一个影视世界当回事,有事自己冲前面,大不了就死回老家呗。 所以,还是那句话,莽就对了。 …… 老黄正在庄园小城楼子上纳凉。 这庄园里啊,什么地方最好,不是自己的花园,也不是自己的书房,绉是这庄园大门上的小城楼子最好了。 现在世道不太平,倭寇刚搞定,满清又蹦哒起来了,流寇还在北边天天闹腾,京城夹在两伙人之间,皇帝还舍不得搬家。 最重要的,眼看着反贼一天天的人数越来越多,现在竟然有真的干不过的架势。 以前虽然不停的死兵损将,但其实那都是为了养寇自重,和当年的倭寇一样,堂堂大明,兵甲之强,冠绝古今。 真要狠狠的打,早就将鞑子流寇什么的收拾干净了。 可这就是政治,这就是朝堂。 那帮读书人们,十年寒窗苦读,挤掉千军万马进入朝堂,难道就是为了给一个傻子似的皇帝打工的? 绝大部分的朝廷官员都不这么想,老子们当官那就是为了享乐谋万世家业的。 因此必须是养倭寇自重。 和倭寇干架期间,你知道有多少老爷借此搞定了万世花不完之基业。 至于朝廷的衰败,百姓的困苦,管我屁事。真想那么多,那我辛辛苦苦读书当官干嘛?卖红薯它不香吗? 现在倭寇莫名其妙就退了,这都怪戚继光这个傻帽,就你能,三两下把倭寇干翻了。 其实就倭寇那两下子,没有谁打不过。要甲没甲,要枪没枪,你知道为了装败自己这些人演的有多辛苦吗?三五个倭寇就能冲击一个县城,如果不是因为自己这些人天天在研究演员的自我修养之孔圣人歪说篇,怎么可能成功。 都怪那帮不争气的倭寇,稍微抢了点钱就要回去享福,真是恨其不争怒其不幸,最后只能安插好大一帮人冒充倭寇才给搞定。 那个时候,倭寇也冤枉啊,我都抢到钱了,真的只想回东岛去享福,天皇陛下日照奶奶哎,保佑你的子民赶紧的回去吧,我不想抢了。 可上岸容易下岸难,周围一堆乌泱乌泱的假倭寇,自己连跑都跑不成,每次出任务,自己只需将倭话叽里咕噜的一说,嚣张两句,然后就可以打卡下班了,那帮假倭寇们抢到的东西也给自己分一点,日子要是一直这么过下去,那也行。 可还是被戚继光给一窝端了,假倭寇杀了,自己也被杀了,临死前自己不停的喊冤,可惜人家听不懂。 …… 所以戚继光毁了多少人的饭碗,假倭真倭一起杀,那里面还有镇江总兵贾老六的外甥的小舅子,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全都恨他恨的要死,所以老爷们花钱,锦衣卫出动,戚继光死了。 可惜一民族英雄,要是不被那帮人搞死,咱华夏说不定几十年后还能多出几个省来。 搞死戚继光后,这帮大老爷们又重新培养起了流寇和靼子,赚钱是毕生的事业,一刻都不能停。 只是养猪手法太潮,猪养的太肥了,冲破栅栏,将主人也给滚翻了。 目前这两伙势力都有把握不住的感觉,发展太快了。 要不真打? 那决计是舍不得的,现在正是搞钱的时候,反正大不了就输掉朝廷。 反正朝廷是皇帝老儿一个人的,管我屁事。 知道流寇里有多少人是我们的人吗?知道靼子里有多少人是我们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