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关于作品的背景设定(建议阅读) (第1/2页)
之前一直在闭门造车,最近闲下来看了很多网文大神们的作品。各位大佬在情节铺排、人物设定、环境渲染等方面各有所长,果然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一朝一夕就可以学会的(笑哭jpg.)。为了能让小书看上去离各位大佬的作品差距稍稍近一点,瑧瑧决定东施效颦地在开头加上小说设定和人物卡,方便各位读者迅速进入小书试图构想的那个世界中。 作品的背景设定是讲述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同时谈到了我为什么会突然想到写这样一个故事,以及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以下建议阅读。 这是一部古典架空的作品,但由于我本人不是太擅长写完全架空的东西——毕竟任何一个人为创造的世界都远不及真实发生的历史与现实来得精彩有趣,所以瑧瑧最后决定将整个故事嫁接到唐朝的历史背景中,更准确地说是唐末。意思就是说,在本故事发生之前,都是真实的历史,实打实从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达唐代中晚期的历史。 这样有几个好处: 其一,小说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引用历史典故。这样一来,有些情节的推动、人物之间的说理就可以利用典故巧妙的铺展。 比如说,开篇三儿(注:李世默,小说男主)和自己的母妃表明夺嫡的意向,作为一个活得很谨慎又游离在朝政之外的三皇子,三儿不可能一上来就和母亲明着说“我要夺嫡”。所以三儿采取的策略是以汉文帝的典故试探母亲的意思:“儿子仿效文帝故事可好?”以太后母家诸吕被灭之后汉文帝非嫡长子即位,暗示自己希望能够铲除太后母家,取代太子。这样一来,意思表达,环境烘托都有了,一句话可以表达很多句都不能解决的问题, 而且此处还有一层考虑,唐人对于汉代的认同感格外的强烈。举个简单的例子,白居易《长恨歌》开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因为是讲自己朝代的皇帝不能太直接,所以以“汉皇”代指“唐皇”。这也是三儿用典,会用汉文帝故事的原因。 再比如昭妹(注:李若昭,小说女主)一言救五哥这一段,这一段我所爱极。一个不受重视的养女,一个骄横跋扈权柄在握的太后,这样的身份关系决定了太后不会给昭妹很长的说理时间。那么问题来了,前者如何在最短的时间,甚至只有一句话的时间内说服后者?所以这里还是采用的典故: “女儿不懂齐人茅焦说秦王,为何一言能使其母归甘泉宫?” 这里用的是齐人茅焦游说秦王政,放母亲赵姬回甘泉宫的典故。其间道理是相似的,所以浸yin朝政的陈太后一听就明白昭妹要和她摆个什么道理。太后弄明白了这个道理,五哥也就救下来了。相比两人battle讲一堆道理来得合理,也来得快(瑧瑧就能偷懒少打好多字嘿嘿嘿~) 历史典故除了可以推动情节以外,其实也是瑧瑧在整个故事中有意埋的一些彩蛋。比如说三儿和关河小可爱在巴蜀金牛道上聊天,三儿要给关河起一个表字,他们俩在聊天过程中扯了一堆历史上的故事。这些故事其实是瑧瑧有意设计,暗示了关河一生最后的结局不出于此。如果要是对这些故事很熟悉的话,就能隐隐地猜出一些。当然,不了解埋的这些彩蛋也不影响,了解会更有意思。 其二,小说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利用唐代本来就有的官制。因为中国古代的官制是一个及其复杂精巧的结构设计,到了某个朝代某一时期有一套怎样运作的官制,都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以我们后世人的眼光,很难另起炉灶再创造一套如此繁复的体系,也很难完全说清楚这一套官僚体制和当时政治格局、政治文化的关系。既然难以创造,所以干脆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照搬。 比如说,大家读到后来会有点奇怪,尚书左仆射陈瑜缙去世之后,继任者是谁,尚书省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没有说是谁似乎于情理不和。但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唐末中央行政体制中去理解,就大不一样了。和唐初著名的三省制不同,唐末政务裁决的中心逐步转向中书门下,伴随着中书门下体制的建立,尚书省,尤其是尚书左右仆射逐渐虚衔化。提到尚书左仆射是陈瑜缙完全是因为陈家人的特殊性,不是陈家人,在这场权力角逐中这个职位其实是没必要提及的。如果把这一层想通了,皇帝和陈家之间的关系便能一并理清。 其三,小说还能正大光明地利用现有的历史地理,诸如政区划分,山川形便等等。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历史地理提供了我们读到的历史具体发生的地理环境。在后期,小说中会涉及大量的战争,每一场战争的天时地利人和,其中的“地利”就是指地理环境。同样,几乎每一场战争都会有历史原型,这些原型和小说情节联结的共同点就在于地理环境。 不说远的战争,就以长安城为例。长安学是现在唐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其实非常有意思,每一户人家住在长安城的哪儿,都有其特定的政治内涵,于情节而言也是一种辅助。如果想对小说中每一家每一户人住在长安城的哪儿,水渠怎么修朝哪儿流,有一个具体的认识的话,可参考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中所绘图。打个比方,小说中凉王李若昊住在靖恭坊,晋王李若昱住在光德坊,这两个现住址和他们之前的身份稍微对照一下,就会发现有意思之处。 但是有两处有很明显的改动,一个是勾栏瓦肆之所,唐代在东城平康坊,小书将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