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三章 各让一步 (第2/2页)
。 可他们没法指责北静王李代桃僵,只得各自叹了口气。 “太后娘娘,忠顺老王爷?” 马督公看似恭敬的问道,实则嘴角微微一撇,颇为不屑。 忠顺王看向太后,略微摇头,示意木已成舟,不要再闹了。 太后面色煞白,硕长的指甲紧紧刺进掌心,只有剧烈的疼痛才能让她保持清醒。 如不依不饶,会让内阁反感,那时,真是一点生机都没了。 自己必须要活下来,亲手揭穿真相,报仇雪恨! ‘我的儿子,年少而崩,是少帝,呵呵,少帝之后便是末帝,大不了,大家一起死无葬身之地!’ 太后心里涌出了一个疯狂的念头,面色却愈趋平静,在旁人看来,似乎接受了这一变故,内阁也暗暗点头。 凭心而论,内阁不在乎谁当皇帝,只要能自圆其说,是皇家血脉,不至于在朝廷引发大的震动。 果然,太后向元春施礼道:“jiejie既有子嗣,理应进为太后,临朝称制,教养幼主,meimei我累了,也乏了,便降为皇太妃罢。” “jiejie说的什么话?” 元春一把握住太后那冰凉的手道:“世上哪有皇太后降为皇太妃的道理,好歹jiejie把朝政治理的井井有条,meimei我正要向jiejie讨教呢,不如你我并为太后,同共教导小皇帝,岂不美哉?” 太后暗暗冷笑,这分明是缓兵之计,如果急吼吼的把自己贬为太妃,难免会有人不满,两宫皇太后并立并非稀罕事。 待得贤德太妃与北静王稳定了局面,便是自己思子悲伤过度,抱恙不能露面之时,之后死的顺理成章。
可这也是太后以退为进之计,真要是退居后宫,当个皇太妃,恐怕没几个月就暴毙了。 太后现出了犹豫之色,还含着泪,略显红肿的凤眸一一看向众人,每一个被她看到的,均是点了点头,于是道:“jiejie宽宏大量,不愧贤德之号,我为先前出言不逊道歉,不过我有一个请求,我没了丈夫,又没了儿子,已心如死灰,请朝廷为我在宫外建一座道观,我愿出家修行,为先帝和当今皇帝祈福,若是朝廷拿不出钱来,我去为先帝守陵也是可以。” 这就把话讲死了,总之是死活不愿呆在宫里,明明是政治问题,太后硬扯到经济问题,建一座道观花不了多少银子,朝廷不同意,我就去给先帝守陵,让天下人看看丢的是谁的脸。 “这……” 不包括王子腾,三位阁臣面面相觑,心里不禁对太后有了些钦佩,都这时候了,还能看清自身的处境。 他们都清楚,太后在宫中会非常危险,缓兵之计谁不懂?更不希望太后莫名其妙的薨了。 一方面,是本身对那孩子的来历存疑,只是没法确证。 另一方面,这两年来,在执政的大方向上,太后大体与内阁同步,人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些知恩图报的,在与自身利益不冲突的前提下,既便是投桃报李,也要尽量保住太后的命。 第三,得益于邸报制度的发达,朝廷对外没有秘密,短短数年之间,父、子、母接连身死,也会让人对朝廷议论纷纷。 如今朝廷权威渐丧,民间乱相渐呈,再也经不起折腾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稳定压倒一切。 张成琳施礼道:“太后既有此心,uu看书臣岂敢不成全,便由内帑拨银,于城内建一道观,供太后修行,几位王爷意下如何,司礼监意下如何?” “哎,只是苦了娘娘啦!” 忠顺王叹了口气,那沙哑的声音中,却透出些许欣慰之意。 这是最好的结果了。 东南西北四王,则是面色微沉,太后留外面,终究是个祸患,可这时能说什么呢? 关键是,北静王登基的阻力太大,南安王提议立长君,就是一次火力侦察,如果内阁稍微有些犹豫,东平与西宁二王会立刻跟进,拥北静王为弟。 但是内阁毫不犹豫的阻止了,让北静王意识到,满朝文官,或许没人希望有一个成年皇帝,只能妥协,推元春之‘子’上位,自己做个摄政王。 可是摄政王终究不是皇帝,很多事情没法乾纲独断,况且他现在还不是摄政王。 如果把太后强留在宫中,难免会有人怀疑他的居心。 既便今日驳了,也会有朝臣不停的上折子,除非能以最快的速度要了太后的命,而这显然不可能。 古代权臣篡位,还要把前朝君主养留个两三年呢,更何况朝中文官势力庞大,远没到他一言九鼎的时候。 “便依太后心意!” 北静王勉强点了点头。 ------题外话------ 谢谢好友沉默的沙发的月票~~ 有红学家根据贾元春的判词论证,贾元春是怀过孕的,所以小说中直接引用了,具体可百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