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三章 邹闻怀的邀请,一起赚美刀 (第1/3页)
首映大厅里,在一群普通观众中。 有位男子从头到尾,一直边看边记录。知道《英雄故事》的旋律响起,他才缓缓放下手中的钢笔。 此人正是《电影双周刊》的主编陈伯森。 《警察故事》虽然作为一部商业动作片,谈不上什么思想艺术内涵。但放在以商业片为王道的香江影坛,这种片子才是核心。 这部电影从拍摄和主题上,都是港片的一大突破。 陈泊森对此也很是感叹。香江总算出了一部彻头彻尾的硬核商业动作片了。 而在陈泊森右侧,也坐着一位戴着黑框眼镜,一脸书卷气的中年女子。 “书璇姐,你觉得这部片点样?”陈泊森问道,语气恭敬。 被称为书璇姐的女人点了点头,“单从商业电影的角度出发,这部《警察故事》即使放在好来坞,也是顶级水准的电影。” 陈泊森没想到这位女子对于《警察故事》的评价如此之高。 他继续问道:“那这部电影在北美发行的话,有没有可能拿到好票房。” 中年女子答道:“这个其实不太好讲。” “港片现在北美市场出成绩。第一要靠运作,第二要靠运气,第三才是影片质量。” 陈泊森闻言,有些不解。他作为香江本土的资深电影编辑,对亚洲以外的电影市场其实没多大认知。 中年女子沉思片刻,给出了自己的答桉。 “你们觉得程龙前几年,前往北美拍摄的《炮弹飞车1》,《炮弹飞车2》还有《威龙勐探》怎么样?” “虽然比今天这部《警察故事》逊色,但在故事上,却更加符合北美观众的胃口。” “可票房如何,还不是铩羽而归!” “港片想在北美市场捞钱,运作是最重要的。李小龙的《龙争虎斗》为什么能在北美上榜。” “两个重要原因,第一是这部电影的合作方是华纳。成功离不开华纳的运作。” “第二是那段时间,好来坞的片子稀烂。根本没什么值得提及的动作片。” “至于影片质量,《龙争虎斗》这部由美国老导演的合拍片,在李小龙的电影序列中质量算是一般。” 陈泊森闻言,一副受教的模样。 这女人是谁? 居然能让陈泊森如此尊敬。 她就是香江着名的电影人唐书璇。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场着名的新浪潮电影运动风暴,就是唐书璇创立的电影杂志《大特写》中被首次提及。 79年,唐书璇与丈夫移民去了北美。 她在离开香江之前,把《大特写》这本电影杂志停掉了。 杂志社的编辑陈泊森,这才出来另创了《电影双周刊》。而后又举办了香江电影金像奖。 没错,在没有电视台资本进入之前,香江电影金像奖只是由《电影双周刊》创立的一个小奖项。 而金马奖那种湾湾官方创立的奖项有根本上的差别。 可以说,唐书璇的《大特写》就是《电影双周刊》的前身。因为两本杂志的员工和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唐书璇在60年代末的香江,就已经坚持独立创作艺术电影。 从某种意义上说,唐书璇可以说是香江电影新浪潮的领头人,在香江新锐电影人中地位极高。 像陈泊森这种知名电影编辑,当年不过是跟在唐书璇身后搬搬抬抬的小弟。 陈泊森说道,“不过这个《警察故事》的剧本,写得极其完美。既发挥了程龙的优点,又摒弃了香江电影之前的糟粕。还把精华保留了下来。” 唐书璇也是颇为认同的点了点头。“盛名之下无虚士。李逸这个人,我到时想找机会见一见。” …… 无独有偶,唐书璇口中的李逸。 在《警察故事》放映结束后,也跟他人在讨论关于这部电影如何进军好来坞的事项。 “李生觉得,这部影片拿到海外,观众能接受吗?” 二楼豪华包厢,面对着被请上来的李逸。邹闻怀直接了当地问道。 李逸斟酌着邹闻怀的话语。当然,对方所知的海外市场。肯定不是港片传统意义上的票仓东南亚。或者湾湾,霓虹和棒子国。 在这些地方,程龙的电影不存在不卖埠的现象。 邹闻怀所说的海外市场,那就只有一个。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北美地区。 “邹生不用客气,叫我阿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