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成扑街导演,我要退出江湖_第二百九十五章 第四巨头诞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五章 第四巨头诞生 (第2/3页)

/br>    德宝院线公司的成立,意味着继邵氏、嘉禾、金公主、银都四大院线之后,香港出现五线并立的情况。

    而且这时候的德宝院线,已经是去伪存真,一些浑水摸鱼的,一些没有价值的垃圾小型电影院,都已经被摒弃或者吞并。

    剩下的,都是一些具有优良地理位置,有一定解构需求的优质电影院。

    此时此刻,香江的影院总数量已经达到了200家,虽然比60年代的戏院总量少了三分之一,但账却不能够这样来算。

    60年代的时候,香江的经济还不达。

    别说是新界地区,就连九龙和港岛都有许多地方是未开的农村。

    当年所谓的家戏院,很大程度上是露天戏院、街坊戏院和乡村戏院。

    而如今香江的200家戏院,大概有接近100家左右的座位数过了500个.

    而近些年新建,或者新装修的多厅电影院基本上座位总数过千。

    现在香江电影市场的现状是,电影公司过多、观众基数有限、电影院的分布太过密集。

    有时候好一点的地段,一条街就有四五家影院,抢观众抢得飞起。

    这种情况之下,必然会出现弱rou强食的情况,市场将淘汰掉多余的院线。

    在平行时空中,邵氏院线就是最先被淘汰的。而且为了能够接收这条院线,还引起了一番龙争虎斗。

    最后是德宝电影公司笑到了最后。

    而在这个时空中,德宝电影公司并没有在两年前,没有租下邵氏的院线。

    不过有些事情,就像是冥冥之中自有注定。

    没有了邵氏放租的院线,德宝电影公司,还是在潘迪生的钞能力运作下。

    在87年中旬,硬生生组建成了一条有12家电影院的全新院线。

    德宝,也正式成为香江电影圈的大鳄之一

    ……

    德宝院线的开线记者会,在太平戏院举行。这里是潘迪生溢价买下来的。

    作为德宝院线的龙头戏院,这里稍晚还要进行开线放映会,受邀记者们吃过晚饭后可以继续来看电影。

    记者会下午三点开始,不过两点钟左右就有记者陆续到场。

    上百家媒体的记者会,摄影记者早一点来更容易抢到好的拍摄位置。

    潘笛生走在最前面,身后除了岑建勋、杨紫琼,高志森之外,还有另外几家加盟戏院的老板。

    而作为德宝元创始人之一的洪锦宝,为了避嫌,在前天就找了个借口离开香江,向邀请他的潘迪生表示自己要去泰国考察拍摄环境,无法到场。

    几人一字形走上临时主席台,岑建勋等时间到点后,先言道:“各位记者朋友,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能来参加德宝院线的记者会。现在我来介绍一下我身边这几位。

    “潘笛生先生想必大家都认识,他是迪生创建的大老板,同时德宝院线的大股东。“

    “杨紫琼女士,着名影星,也是我们德宝院线的股东之一,”

    ”另外这位是知名导演高志森,他将会是我们德宝电影公司的制作部经理。“

    ”这位是美的戏院的老板陈少利先生,这位是富锦院线的老板张大勇先生……”

    “接下来,有请潘先生言。”

    潘笛生今天心情很不错,身上西装革履,这件衣服,就是他在两年前通过收购顺福企业,让笛生创建成功借壳上市,在敲钟时候所穿的战袍。

    潘笛生但凡大场面,都会下意识地选择这件衣服。

    他认为这会给他带来好运。

    这种场面,潘笛生已经时空见惯,他满面微笑道:

    “好多人意外,我潘笛生进入电影行业,只是心血来潮。”

    “更有一些小报杂志,说我拍电影只是为了泡妞。”

    说道这里,潘笛生还专门回头看了一眼杨紫琼,后者已经羞红了脸。

    郎才女貌,佳偶天成。

    “其实这是真的。”潘笛生摊了摊手,笑道。

    这句话也让现场报以了善意的笑声。

    “但是……”

    说道这里,潘笛生话锋一转,“我是一个生意人,或许我不太懂得电影。”

    “但是我却知道,电影决定是一门好生意。”

    “电影是一种大众化娱乐,就是经济衰退、消费力下降时,也不受影响。如三十年代初,世界经济大萧条时,也正是电影业兴旺发展之时。”

    “我潘笛生会努力做好电影这盘生意,德宝院线也会为观众带来更多值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