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 演过瘾 闭上嘴 (第2/2页)
侯老师演的角色,不管好人坏人,都会带上点可爱的底色,不讨人厌。 进门的石磊很严肃地伸出右手与陈一鸣相握,一张脸上并不带笑,而是拧紧眉峰,挺直的鼻梁上方,两条八字形皱纹清晰可见。 显然,他是带着角色进来的。 陈一鸣其实更想看到他的另一半,于是他直接递台词。 “金指导员吗?奉团长命令,你部天黑之后立刻撤退。” 陈一鸣抬起右手作势看表,然后突然睁大了眼睛,他撸下手表又甩又敲,再拿到耳边听听,然后着急地抓住石磊的胳膊。 “指导员你有钟吗,现在几点几分?” 石磊松开了眉峰,眼睛和表情也跟着松弛下来,他安抚地拍了拍陈一鸣的手,脸上绽开来一丝微笑。 “不着急,离天黑还早,敌人还会有一次进攻,打退了再撤也来得及。” 陈一鸣不再往下说词,而是反手抓住石磊的手摇了几摇,“石老师演得真好,不需要再试戏了,咱们就随便聊聊。” 看到石磊的微笑,陈一鸣就知道不用往下演了,因为他已经得到了想要的另一半。 …… 团长、参谋、指导员,这是《1951》这部电影除了主角以外分量最重的三个角色。 这里指的分量不是戏份,而是角色在电影中的定位。 团长是后方指挥员的代表,虽然只有一场戏,但他的分寸感必须拿捏得绝对精准,稍有跑偏,就会让整部电影直接塌掉。 观众的立场天然在亲历危险的主角和前线官兵身上,下达命令的团长是全力的代表,他做出的都是反人性的决定,就和战争这种最反人性的行为一样。
某种意义上讲,在电影里他就是战争的化身。 想让观众思考那场战争的正义性,只靠反映战士的英勇与牺牲是不够的,那只不过是表面刺激的作用,过了劲儿或是看多了脱敏,甚至会起反效果。 团长的演绎,换个说法叫全力的发言,才是引发深入思考的引子。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西方通行的反战电影,全力的发言都是荒谬的,是被批判的对象。 而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全力的发言是空泛的,但其实无伤大雅,因为那个时代的华国人,亲身感受过并发自内心地相信,集体的伟大力量,牺牲的巨大意义。 只有新时代的华国电影,全力的发言是别扭尴尬的,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戴着伪善的面具。 就好比《集结号》里胡军饰演的团长,给人的观感就自带三分虚,唯恐观众看不出来,所谓的集结号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谎言。 胡军完全可以演得理直气壮,因为剧情里团长牺牲了,有没有吹号,派没派通信员,都是悬案,没有定论。 但《集结号》的内核是战争版的秋菊打官司,站在普通人的立场质疑全力、讨要说法,导演和编剧自己,打心眼里根本不相信团长会吹号。 在他们那一代人看来,全力为了利益牺牲普通人,那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这就是主旋律电影的两难困境,也是团长这个全力的化身在电影里的两难困境。 要么是荒谬到底,要么是故作真诚,反正都不是真的。 天道有轮回,《集结号》里讨说法的张涵予,在《长津湖》里也成了全力的化身。 间隔十多年,导演依旧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战争片里的全力,张涵予扮演的兵团长,每一次出镜都是大写的“虚伪”。 看着零下三四十度的温度计,拒绝手下拿过来的棉大衣,说一定要把棉衣送到战士手里。 可是从主创到观众,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是完全办不到的事。 所以张涵予的台词越是说的斩钉截铁,就越是显得全力无比虚伪。 后面还不是下死命令,让缺吃少穿的七连去炸桥么。 说实话都比不上不说台词直接拍空镜,至少还有影评人做阅读理解挽尊的空间。 天生立场尴尬的角色,就该学学华国两千年宰相技巧的集大成者,三朝宰辅张廷玉。 他把自己一生60年的官场经验,凝成一句名言流传后世。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翻译一下就是,不知道怎么说话,就干脆把嘴闭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