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小农民_第一一四小年随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一四小年随想 (第2/2页)

  不过,那时候王勇和大伟这群小伙儿伴是真心地羡慕这小子啊!那每天都能买雪糕吃,各种零食,还有各种各样的鞭炮。

    像小鞭,一种个头很小的鞭炮。胆子大的熊孩子们都会用指甲直接掐住尾部,然后就直接拿在手里燃放,为的就是旁边小伙伴那羡慕地崇拜目光。不过作为村里的土豪,人家胖子从来都是成挂的点。

    还有砸炮,弄一个放到地上或者石头上,随便找个坚硬点的东西砸,然后这东西就会“啪”的响一声。这是纯粹给孩子玩的很省钱的东西,两毛钱十六开纸那么大一大张,不过几乎没有那个男孩子喜欢这东西。

    还有摔炮,滑炮,诚仁手指粗细的二雷子,闪光雷,钻天猴,小蜜蜂……

    除了这些鞭炮,还有一样几乎每个男孩子都会想尽办法也要弄到手最具吸引力的动西,那就是一种可以放入炮子的玩具手枪。

    这种手枪一般都是左轮样式,可以跟真的左轮一样把枪托那里掰开。然后将围成一圈的子弹扣到转轮上再合上枪托,就可以发射了。这种枪用的子弹是一个个朔料做成的很小很小地小杯子状,里面装有火药,当击锤击打的时候就会发出很像那么回事的响声。

    不过这并不是那种仿真度很高的可以打bb弹的,可以把子弹发射出去。王勇他们玩的是更早的,很像拍电视剧电影用的那种道具枪。一口扳机,会有声响,天黑的时候也会有火光,白天则就是一股烟而已。根本就不会发射什么子弹,只是听个响。

    小时候,每到这时,村里的一帮熊孩子就会腰里插着自己的“手枪”,浩浩荡荡地到山上去“打游击”。而没有这种枪的人里唯一被允许加入的就是从小就欺软怕硬的王伟,因为这家伙手里有一杆“步枪”。

    他mama在文革时期是乡里的宣传队的,后来宣传队解散的时候,他mama顺了一把做道具的步枪回来给他当玩具。那可是让村里的孩子们羡慕坏了,那可是步枪!而且也不知道是谁做的,弄得惟妙惟肖,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那时候王勇也有一把与众不同的好枪,引得小伙伴们那绝对的羡慕嫉妒恨啊!可没有办法,想买都买不到。因为那是当时干爹曹伟去直沽卖水果时给自己在那里买的一把驳壳枪,不过小伙伴们更喜欢叫它盒子炮。

    可惜那年过完年没多久,那把枪就找不到了。是王勇自己给藏到家里什么地方了,可是等他想起来去找的时候,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自己藏到了那里。最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找到。

    当然,一些家里条件不好的人家的孩子,父母是绝对不会给孩子花钱买这么一把玩具枪的。不过有些心灵手巧地家长或者孩子本人会自己动手做一把被称之为“洋火枪”的家伙。

    这东西一般用粗铁丝或者钢丝加上几节自行车链子穿到一起,之后用皮筋勒紧就行做了。不过别看这玩意简陋,那威力可是相当的大。

    有些熊孩子经常会把过年时捡到的没炸响的鞭炮剥开,将里面的火药倒出来。然后先在洋火枪里插入一根火柴,头在里面,这时候再将那些弄出来的炮药到一点进去。把击锤插好,一扣扳机,在皮筋的弹力作用下,击锤会快速大力地击打到火柴头,之后引燃火药,借助这股力量将火柴棍发射出去。

    这样一来那威力比仅仅使用火柴头的那种红色或者绿色火药可以说是直线上升,可以轻易地将那根火柴棍打进大树皮里去。那要是打到人,可就不得了,要出大事的。

    所以这玩意一直都是老师和大多数家长明令禁止的东西,可因为它的制作实在是太简单了,是屡禁不止。

    直到后来咱们国家的火柴全部变成了安全火柴,怎么打都不会响之后,这东西才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到现在更是成了一种记忆中的玩具。

    过年,除了有时间可以痛痛快快地玩,有压岁钱拿,虽然这压岁钱大部分会被父母给收缴,还有那就是可以天天有rou吃。

    因为,咱本地风俗,正月里要请qie,就是请所有的亲戚朋友吃饭。几乎每家每户都要请一回,所以从初二开始,一路吃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那是天天有宴席吃。有时因为两家亲戚一天请客,那么一家人还要分成两拨。

    这时候,熊孩子的机灵劲儿可就都冒出来了。如果谁家里富裕,饭菜好,那肯定是死活也要去那家,至于另一家如果离得近的话还是要去打个照面混点压岁钱的。

    平时难得一见的大鱼大rou这时候就可以可劲地造了,没有人会在意你吃的多。

    往往一帮半大小子会被安排到一桌,跟喝酒的大人还有要带年纪更小的小孩的妇女分开。这也算是表示对他们已经长大懂事的一种认可。

    这时候,这一桌孩子就可以喝道一种叫做geba私(这是本地土话,文字没法打出来,只能用拼音代替。这玩意其实就是一种果味碳酸饮料)的饮料。当然了,如果你能喝啤酒,那么你立马就成为了这桌的牛人了。如果你要喝白酒,那么恭喜你,你爸的大巴掌会让你知道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