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迎来黄金期 (第2/2页)
意火爆,数钱差点数得手抽筋,刘玉芳却撇撇嘴应道:“唉,就一千多一点。”而她所说的一千多,往往打了很大折扣,不到真实数额的一半。 不肯透露真实的营业额,家中之财产总量,则属于每个家庭的顶级机密了,有人问起刘玉芳几年来到底有了多少结余,她总是叹息一声应道:“唉唉,家中两个女儿用钱,生意又差,哪里存得了钱?混饭吃嘛,比打工稍强一点而已。”而实际上,我们两次冒险投机所得,加上铺子的存货以及流动资金,快接近五十万了,菜市场内,却无人知道真相! 就那句古训,财不露白。不过整个菜市场内,我们家的财产排名最多算中等,比如周补锅,起步很早,改革开放以前就外出谋生,挑着担子走乡串户磨剪子镪菜刀了,谁也不知两口子到底存了多少钱,儿子有了女友,需要去区镇购房,一下就拿出了二十几万,后来儿子买小车,又拿出十几万,显得毫无压力。 只要守住底线,不打探别人的独门生意经,捂住自家的独门生意经,保守营业额和财产之机密,闷声闷气发财,摊主店主们之间就很容易相处,即便有点言语口角,闹几句就忘了,不会记在心上的。 而刘玉芳,则属于口风最紧的人,在众人面前,绝不说东道西,招惹是非,一心料理着自家的铺子。 对古镇的零售行来说,刚搬迁过来,原有格局正在悄悄变化着,尤其是顾客群体。 乡下人购物,习惯比较固定,某些买主照顾同一个铺子的生意,十几二十年不变,过去在古镇上,每家超市和杂货铺各自拥有一群老买主,可市场搬迁后,很多老买主一时找不到过去的老店主,不得不随便找个铺子购买日用品,于是情况变得混乱起来。 一排棚屋中,除旺旺超市外,还安置了正街的两家大超市,根据经营面积,分给他们两间棚屋,面积大了一倍,自然更具优势。 可是,由于拆迁办那位球友提前给了钥匙,虽只有一个门面,旺旺超市却位于菜市转角处,两边买菜的人来回必须经过门前,许多别家的老买主因为菜市场内拥挤不堪,为方便就近购物,买了菜,顺便就在我们铺子里买日用品。
后来,非零售行的店主们观察到,尽管旺旺超市只一个门面,相比那两家拥有两个门面的大超市,逢集的营业额绝不会低,甚至更高。 店主们发现了这一秘密,总是善意的取笑我们闷声发大财,而刘玉芳每次都愁眉苦脸的反驳着,不过,此时她嘴角的笑意,掩饰不住说了谎话。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原以为搬过来后铺子面积缩水到二十来平方,何况相隔不远的两家大超市参与竞争,生意不好做了,却没料到突然进入了经营的黄金时期。 以后一段日子,逢集之时,到傍晚,刘玉芳清理一下,营业款往往过了四千,按百分之十五的利润点子,大概有六百元以上的毛利润。 隔天逢集,由于菜市场太过集中,全镇的人都涌过来买菜,遇上冷场,也能卖出个一千两千的。 一月后,我们大致算了算,每月的毛利润已经过万。 此时我的月工资不过一千多一点,月入过万,相比那些买菜时一毛一毛讲价的教师群体,一家子真正跨入高收入群体了。 一间狭窄的小棚屋,一位毫不起眼的女店主,几元十几元的卖出些杂货日用品,能月入过万,说起来谁也不会相信的。 虽然能赚钱,铺子那么窄小,单笔交易那么少,而刘玉芳拒绝请个帮工,每到逢集,在铺子内外进进出出,累得腰酸背痛,脚底有一种崩裂的感觉,散场后才有时间坐下来歇口气,相当于一个人干了两三人的活,不过按她的话说,再怎么累,只要能赚钱,累了身子,心里也是舒坦的。 我心里明白,不请帮工,生意如此火爆,却一人撑着,其实是心疼钱,怕付工钱。 总之,到这时家产几十万了,她仍然一个子儿一个子儿的算计着家庭开销,散场后去门外买菜,总是挑挑拣拣的,跟那些熟悉的摊主们一毛一毛的讲价钱。 背着旁人,我暗中取笑她:“银行里存着几十万老窖,我们也算有钱人了,还那么抠门干吗,菜价多一毛少一毛,就别太过计较嘛。” 她楞我一眼,嗔怒道:“妈的X,像你龟儿子这般大手大脚,百万家产到手里也是保不住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