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5章 欠了人情 (第1/2页)
回黄果垭后,刘玉芳把那张收条保存起来,与存折、身份证、户口簿等放在一起,装进塑料袋,塞入寝室里的破棉絮内。 毕竟一笔巨款,收条代表法律上的凭据,不过,正如过去入股砂石开采一样,法律未必能约束经验者一方,把钱交给廖,就看他是否凭良心办事了。 收条保存下来,作为凭据其实是象征性的,三户人合股,廖彬作为经营方,投入精力,不收取一笔辛苦费,只是付给建筑工人工钱,不过建房到底花了多少,就凭他嘴里说了算,而我和王太全,一方是亲戚,一方是朋友,则放心的让他一手管理,当地村上收取管理费,建渣转运费,以及后来的租房事宜,等等,由他一人去交涉。 任何投资都存在风险,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又找对人了。按当初预算,购置地皮加上建房,每户人需要拿出三十万出头,可是两月后,六层楼的小楼建成,三户人碰头,细细一算,每户人的总投资不到三十万,按平米计算,相比当地的其它小产权房成本低了不少,这得益于廖彬亲自组织手下的工人,亲自购买建材,没让别人吃差价,完工后列出明细账,节约的成本,直接反应在投资总额上。 美中不足的是,我们没拿到小产权房的任何房产证明,手中就廖彬的那张收条而已,以后想转让房产,只能与买家签协议。 刘玉芳比较谨小慎微,后来的数年,甚至考虑到我们年老后,阳阳和廖彬的孩子之间如何交涉房子的事情,上辈走得很近,下辈能保持这种绝对的信任关系吗? 我笑话她,身为一家之主,实在太多虑了,下辈的事,让下辈之间去处理吧,何况几十年后,当地是否搞拆迁,房子是否还在,也是个问号呢。 三月后,小楼建成完工,按当地村委要求,不能建高楼,最多五层,下面两层是铺面,连通式的,没间隔出房间,便于摆放成衣厂的电脑绣花以及缝纫流水线机器,上面三层用作手工加工区和寝室,廖彬又打了个擦边球,在楼顶盖了三间房,没超高,这三间房后来成了小成衣厂工人的寝室。 当时,省城作为内地的商品集散地,附近几个省份的买家也前来进货,以大货车长途运输到外地,粗加工的成衣厂如雨后春笋搬冒出,而安丘镇房租不高,距离市内的服装批发市场不远,开加工厂成本较低,于是镇上的小产权房供不应求,廖彬在建房过程中,还没贴出招租广告,已有好几家成衣厂前来寻租了。 安丘镇的专属成衣加工区中,多数成衣厂老板在租房之前,都会请阴阳先生前来看风水,同样的小楼,风水好的价格就会高一点,反之则低,而我们三户人建的小楼恰好风水不错,于是老板们争相寻租,何况楼顶多了三间寝室,便于工人住宿,于是廖彬开始熬价钱,后来以高于市场价八千元的年租,租给一个成衣厂老板,合同写明,房租每年按百分之十递增,当年的房租六万八,一户人能分得两万两千六。 于是三个月后,应廖彬之约,我们再去安丘镇,分得了第一笔房租。 奇怪的是,当时房价不断上涨,本县县城内的房租却并不高,甚至低于银行资金利息,某些冤大头却不断涌入县城购房,花掉毕生的积蓄,却并没带来多少直接收益,而我们在安丘镇投入三十万,相比在县城购房用来出租,房租收益高了一万以上,如何也值。 做楼主的滋味实在美妙,拿到两万多房租,心里喜滋滋的,以后每年,不用付出辛劳,只等坐地分钱了。 这就是资本的魅力,我们两口子并非商业大鳄,只能这样理解:投入近三十万,每年有了固定收益,家里从此多一个人挣钱一般,而这两万多,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职工的年总收入了。 回头再说到李姐,是她促成了这笔交易,后来我暗暗预感到,既然廖彬是她亲侄子,交易成功,一家子获得了好处,我难免会欠她一笔人情,此后很可能会传递出私密信号,暗示我去一趟那座独家院落,或山凹凹里的山洞中,再来上一次的。 在我看来,女人有几大类,一类是过日子的,相貌平平,不能以姿色求得一生之幸福,那就得靠自己努力了,而她们对男人的依赖性较弱,甚至反过来男人会依赖她们,无论在生活上,精神上,甚至rou体上,都是如此,造成一种阴盛阳衰的迹象,比如刘玉芳就是其中的典型,这类女人的人数最多,成了半边天的中坚力量。 而第二类,美貌,性感,光彩照人,参加工作,在单位上班,其实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