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家子_第140章 关于阳阳的学校生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40章 关于阳阳的学校生活 (第2/2页)



    作为教师,听得很多的一个词语,就是误人子弟,咋说来着,过去我在石河村村小当班主任,上语文,虽然每期的考试总成绩排名都在全镇末尾,然而几批学生长大了,到了社会,普遍身体健康,心态比较阳光,思维比较敏捷,我的个性,多少对他们有些正面影响的。

    可是,像张晓霞这样的教师,奖状拿了一大叠,还是学校里的骨干教师,对孩子个性和人格的形成,影响却是相当可怕的,然而至始至终,教育系统唯分数论,纯粹的应试教育,除了分数,对教师其它方面的要求和考核,实在忽略得太多,于是其中一些严重误人子弟的,只要不“出事”,则很少受人关注过。

    原本,一个孩子,到学校里念书,无论智力高低,能力大小,都是父母养的,都该受到平等对待,过上幸福的学校生活才是,正如我上体育课一样,一旦见到某个孩子不参加活动,郁郁寡欢,藏在cao场边的树林里,很快会找到她或他,牵一牵手,摸一摸头顶,拉一拉家常,并肯定她或他某一项体育运动的特质,鼓励参与到全班的活动中去,直到脸上露出笑容为止,无论这个孩子样子是否可爱,性格是否可爱,我也会给他们一种暗示,每个人在班上都是平等的。

    反过来说,假如孩子完不成作业就罚抄五百遍生字,不听话就站一节课办公室,犯了错虽然不敢明显体罚,却让他们站在讲台前,无形中打了他们的脸,比体罚更难受,这样的孩子,也许脑子笨一点,能力差一点,做不起作业,别的方面表现也较差,那么他们带着父母的满心期望,到学校里就是为了受罪吗?

    再回到现在进行时。今天,也就是2016年五月27日,我所在的联校来了一个职高的一班子人马,这些人,上周已经来过一趟,带上上一届从本校招去的学生,回来现身说法,鼓励今年的毕业生去他们学校就读。

    本周的周前会上,校长继续重申教育局的规则:不许本校教师劝导毕业生去教育局限定的职高之外就读,否则没好果子吃。

    老师都心知肚明,毕业班的班主任只要介绍一个学生到职高,就能拿到几百甚至上千的回扣,一个班假如介绍十几个,收入就相当于几个月的工资了,巨大的利益诱惑下,某些教师铤而走险,连哄带骗把学生“卖给”那些没有资质的职高或别的技工学校,当然不管学生的后半生如何发展了。

    更为暗黑的事情是,虽然当地教育局严令禁止教师“出卖”毕业生,规定只能在本县的某几个职高和技校就读,然而这几个职高或技校,资质和办学条件并不怎么样,甚至不及外地来招生的学校,不让教师黑学生,本地教育系统却自己在黑学生!教师不能拿到回扣,教育局的一班子人马到底是怎么cao作的,从本地几个职高和技校间接拿到了多少好处,谁也不清楚的。

    这就是华夏国教育之现状。精英教育小部分,大众教育大部分,多数人的孩子不能接受精英教育,过独木桥进名牌大学,就给培养成未来的劳动力大军吧,然而这样的一个普通孩子,从小学到职高或普通的二本,其间又经过了多少的利益输送,熬过了多少枯燥的校园岁月?怎么说呢,既然被定位于未来的劳动力大军,何必再关注他们的心灵,何必在乎他们是否过上了幸福的学校生活呢,一句话,教书育人,学校就像一座座工厂,教师就像一台台冷冰冰的机器,学生就是出厂的成品或半成品,只要老师的绩效拿够了,学校的业绩上去了,学生到了社会,到底是做抢匪还是做地痞流氓,或是跑堂打杂的,就不关校方和老师的事了,反正不像建筑业,桥垮了,楼倒了,多少还有点什么倒查追责的。

    不过话说回来,我不想给同行抹黑,并非所有教师都麻不不仁,正如我当初一般,仍然怀揣着至高的教育之理想,投身于教学工作中,然而,教书也许是天底下最没有希望的行业,虽然多数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动评上了高级,可是年轻时教书,年纪大了也教书,年复一年,重复着繁重的劳动,至于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灵,追踪学生的人格成长,而非把分数看作全部,这些微不足道的努力,我尝试过一些年头,不过这些努力,从来就没有得到领导的任何肯定,于是对日常教学之工作,逐渐的有些厌倦了,而多数学校内部,都是等级森严,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公,行政的一班子人马暗中拿到比普通教师多得多的钱,却干最少的活儿,甚至捧起茶杯,坐在办公室里喝清茶,何况在很多学校里,早已形成了极其势利极其功利之氛围,什么无私奉献,见鬼去吧,于是曾经的教育理想,在这样的氛围之中,逐渐灰飞烟灭,本人也逐渐的消沉下去,到最后不得不跟着磨洋工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