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家之言:孙承宗误国 (第2/3页)
林。有前锋至西平堡,捉哨探问之,告曰:“大明兵右屯卫一千,大凌河五百,锦州三千,以外人民,随处而居。”大兵将至右屯卫,守城参将周守廉率军民已遁。帝令八官领步兵四万,将海岸粮俱运贮右屯卫。大兵前进,锦州游击萧圣中军张贤都司吕忠松山参将左辅中军毛凤翼,并大凌河凌河杏山连山塔山七城军民大惧,焚房谷而走。 二十三日,大兵至宁远,越城五里,横截山海大路安营。放捉获汉人入宁远,往告:“吾以二十万兵攻此城,破之必矣,尔众官若降即封以高爵。”宁远道袁宗焕答曰:“汗何故遽加兵耶?宁锦二城乃汗所弃之地,吾恢复之,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乃谓来兵二十万,虚也,吾已知十三万,岂其以尔为寡乎?”帝即令军中备攻具,于二十四日以战车覆城下进攻。时天寒土冻,凿城破坏而不堕。军士奋力攻打,宁远道袁宗焕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婴城固守,枪炮药罐雷石齐下,死战不退,满洲兵不能进,少却。次日复攻之,又不能克,乃收兵。二日攻城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 二十六日,闻大明关军所需粮草俱屯于觉华岛离宁远南十六里,遂命兀内革率八固山蒙古,又益兵八百往取之。见大明守粮参将姚抚民胡一宁金冠游击李善张国青吴游击,于冰上安营,凿冰十五里,以战车为卫。我兵寻未凿处杀入,遂败其兵,尽杀之。又见二营兵立于岛山之上,遂冲入,亦尽杀之,焚其船二千余,及粮草千余堆,复回大营。 二十七日,帝回至右屯卫,将粮草尽焚之。(《清太祖实录》) 布置明军的防守死地之二——锦州防线 在布置了宁远觉华岛这个死地之后,孙承宗又进一步把防线前推,在宁远二百里外又构筑了另一处防守死地——锦州。 锦州地处关宁锦走廊的一端,锦州至山海关的四百里路程就是这条宽不过二十里的狭长走廊。仅从这一来看,锦州的地形就和宁远一样糟糕,十分容易被突击的满清军队截断与后方的联系。非但如此,锦州附近还多山多河,从锦州到宁远,依次有凌河松山杏山塔山等多处险要地形,十分利于满清军队布防,以此截断明军与后方的联系。正是这个糟糕的地理形势,使得自锦州城筑起以后,历次大战都十分不利于守方:其一,天启七年的宁锦大战中,袁崇焕由于锦州地形不便救援而迟迟不出援兵,最后好不容易让满桂带军增援也只敢拨给一万人。比起皇太极围困锦州的六万大军来,这些军队连塞牙缝都不够。显然,袁崇焕正是知道锦州这个地形极其不利于增援才作出这样的安排(但是最初却正是他和孙承宗一力要求在锦州筑城防守,可知其不是天生蠢材就是心怀叵测)。其二,崇祯十四年的松锦大战,洪承畴的十三万大军驻防松山以救援锦州的祖大寿,结果就给皇太极困在松山切断了与后方的联系,直接导致军心大乱而全军溃败。这个责任,显然应当由最早决定在锦州筑城的孙承宗来担负。其三,国共内战的辽沈战役中,**的锦州被**的四纵包围,锦西和葫芦岛的11个师整军增援锦州,就是被四纵在塔山阻击了6天不得前进,终于导致了**在东北形势无法挽回的大崩溃。这些历史上在锦州发生的战争无一不证明了,锦州确实是一个不利于防守的死地。而第一个决定在锦州筑城的孙承宗,当然是千古第一大蠢材。 春秋网bbs. 可惜的是,明朝其实不乏有识之士,早就指出了锦州的不堪守卫。天启七年,驻守该地的总兵尤世禄就称锦州“城池遭雨崩颓,万不可居”(《三朝辽事实录》卷17)要求撤往杏山。而驻塔山的守将侯世禄认为塔山不是可守之地,想要“移置别所”(《三朝辽事实录》卷17)。在诸多提出放弃锦州的意见中,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的力度最强硬,用辞也最为严厉:“锦州遐僻奥区,原非扼要之地。当日议修已属失策,顷以区区弹丸几致挠动乾坤半壁,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窃意今日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熹宗实录》)。辽东历任主官,除孙承宗和袁崇焕外,其余的熊廷弼王在晋高第王之臣全都是决策弃守锦州的,前三人的战略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王之臣则是在天启七年接手袁崇焕的烂摊子的,他于接任后的第二年就果断放弃了这个防守的死地。 与明朝的有识之士一样,清朝的前后两位君主同样不会把自己的军队放入这个死地。天启二年广宁大战后,**哈赤就一路攻打到锦州。但是他占领此地后却没有派兵驻守,反而将锦州义州两地的居民,尽数迁移到辽河以东,直接放弃了这片地区。天启六年宁远大战时,**哈赤一次占领了这片土地,然后又再一次放弃。崇祯元年王之臣放弃锦州后,皇太极派遣阿巴泰率军占领此地,同样是毁城而去。“五月辛未,明人弃锦州。贝勒阿巴泰等率兵三千略其地,隳锦州杏山高桥三城,毁十三站以东墩台二十一。”《清史稿·太宗本纪》 4布置明军的防守死地之三——大凌河城 天启五年五月孙承宗决定筑防锦州的同时,一并开始修筑锦州的前头堡——大凌河城,这同样是一个陷明军于死地的绝境之处。当然十月孙承宗卸任后,接替辽东经略的高第就果断放弃了这块鸡肋,其实是拨乱反正的英明决策。但是宁远大战后,高第被弹劾免职,辽事由孙承宗一手提拔的袁崇焕接管,这个继孙承宗之后的另一大蠢材就又开始耗费巨资修筑大凌河这个防守死地。幸运的是,袁崇焕的筑城工作尚未结束,皇太极就发动了宁锦大战,袁军仓惶撤退,把大凌河这座尚未建造完成的空城留给了清兵。但是皇太极是不会将自己的军队留在这里送死的,宁锦大战结束后,皇太极毁城而去。崇祯四年,孙承宗二次督辽时,又再次愚蠢的重提修筑大凌河,派祖大寿和何可纲去筑城。八个月后,明军就遭到了著名的大凌河之败。祖大寿和何可纲的部队被皇太极包围在大凌河城里断绝粮草,锦州的明军四次出兵救援都无功而返。尤其是到了第四次救援大凌河时,孙承宗亲自担任前线指挥,援军的右路指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