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粮米之争(1)(修) (第2/2页)
相比之下,小豹子和老邢也都有心思。 一个在想着雅桑,另一个想起在大草原上阵亡的兄弟。俱是情感默默,便使得整支队伍也无法欢快起来。 数个时辰之后,天色渐晚,众人就地燃起堆堆篝火,就地露宿。 次日清晨,队伍再次开拔。 这次行商的目的地——陇卫城。 陇卫城同时也是大西北境内较为重要的一处军事要塞,东边渐进大燕国腹地,西接长天城。以及周边的几个集镇,处在长天城的正东方,汪东升作为粮米贩子,每年秋收都要来这里两次,低价囤积一定的粮草。 上午,眼见再有十里地,就到了陇卫城的第一个集镇。 汪东升策马追上唐叶,经验告诉他这个由于驮马数量偏少,运输能力受到一定限制,便道,“唐弟,恐怕我们要分批次运输了。我们每次运送月粮草,最多只有三千石。” “三千石?这也太少了吧。” 唐叶微皱眉头,三千石相当于后世九千斤左右。 长天城驻兵就超过三千余人,还不算城中老少妇孺,如果遭受围城,这点粮食无异于杯水车薪,连一顿米粥也不够呢。 “汪大哥,这件事情主要让你来筹划准备,你还得想个法子。在前面集镇上,要么我们索性收购一些驮马,但这也不是彻底的解决方案” 汪东升点头表示同意,“只能如此。另外,由于出来比较匆忙,但我也已经让商行管家,继续在长天城租赁马车,只等我们第一批粮草运送回去,就会有更多车马随行而来。”
汪东升深谙经商之道,唐叶自然也会顺从他的意思。如果驮马的数量再翻一倍,有两百匹的运输能力,那么一次就能收购六千石。这个数量就比较可观了。 唐叶又问,“东升大哥,前面集镇有足够的粮草么?” “这个莫要担心,要是换在秋收季节,单单陇卫城周边随便一个镇集,都能有万石粮草,但现在不过刚刚开春,无论是私库还是公仓,新米都不会太多。不过……陈米会很多,有些质量不好,长出米虫,口感也会非常差。” 汪东升平时不做陈米生意,但想必味道不好的粮草,也能充数,这点与唐叶不谋而合。 “只要不是发霉、发烂,能够入口的粮草,都可以收,而且价格还便宜许多吧。” 在唐叶的逻辑中,一旦城池遭受重重围困话,个把月不见外援,莫说粮米,就连树皮、树根都吃个精光。 不是还有个成语叫易子而食而么,便是指围城之战,城中人民因为饥饿只得交换小孩,吃掉别人家的。 想想该是如何惨烈。唐叶当然不希望会是这种境况,但粮草充沛是打胜仗的先决条件。 “走,我们加快步伐,先往长天城运输几次粮草。把钱花出去再说!” 前方集镇,丝毫没有大战来临前的风声鹤唳,依旧是一片安宁祥和。 由于动辄数千石的交易量,属于比较引人注目的大生意了。 所以汪东升头次只带着二十辆马车,前去收粮。 唐叶则和大部分护卫都在集镇外休息。 到了午间,这二十辆马车满载而归。 “东升大哥,这次还很顺利啊。” 汪东升拍了拍身上灰尘,笑道,“我找的是本地粮米商人,之前就有几年合作了。只是我觉得有些奇怪,那位同行对我说——昨天晚上刚刚接到陇卫城的命令,也在催他们上缴粮米。” 唐叶微微一惊。“那你是如何收到这二十马车的粮草?” “陇卫城征集粮米,比寻常价还要低两成,他们自然不愿意去卖。我就出了平常价收购,我们只需再这里稍等几个时辰,还会有更多粮米运来。” 唐叶赞道,“还是东升大哥会做生意,对——现在大战将至,不出三五天,恐怕就收不到粮米了,我们最多能跑两趟生意。不如麻烦大哥再辛苦一趟,可以直接让这个集镇作为据点,让你朋友把周围几个集镇、甚至乡下的粮米,也尽数收来,我们只需要在这里搬运就可以,这样岂不更加省力?” 汪东升一拍脑袋,如梦方醒的道,“对对对,我怎就没想到。我现在就去!” 兵贵神速,做生意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在唐叶的安排下,汪东升再次回到集镇,约见数位米行老板。 (元宵节,月亮圆,吃个芝麻大汤圆。过节啦,祝读者朋友们胃口好,身体棒棒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