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死于安乐 (第3/3页)
须得不断扩张自己的认知视野;也就是不断往外探索。
从行星空间到恒星系,再到更高层级上银河系,乃至在这之上的总星系。 等到文明能够探索到宇宙的尽头时,解构了全部的宇宙原理,完全认知了整个多元宇宙时,它便拥有了铸造人工宇宙的实力,从而才能完成彻底的超脱! 但对于类昆虫文明而言,往外探索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 它们的诞生地,恰好位于星系的边缘位置上,这里的恒星系密度较低,彼此间相距得有些遥远。距离它们最近的另一个恒星系,都远在十五光年以外,更别提其他的恒星系了。 也就是说,这个新兴宇宙文明若想继续发展进步的话,它首先就得探索这个离它有足足十五光年距离的恒星系。这也就就意味着,它们需要跨越整整十五光年的漫长时空距离。 这个距离,对于一个刚刚脱离了行星空间的初级宇宙文明来说,是令它们感到彻底绝望的时空距离。 要知道,这可是十五光年的距离,就连“光”都需要“跑”十五年的距离。类昆虫文明虽然脱离了行星空间,但这不代表它们就拥有超光速航行的能力,那是巅峰级的能量科技才会具有的技术;以他们的科技层级划分的话,至少是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技术。 对于它们而言,这完全就是科幻。 而以类昆虫文明现有的宇航能力,想要探索这个远在十五光年外的恒星系,它们至少需要航行两千年的时期, 这只是一个理论估算值而已,并不够精准。毕竟意外无处不在。 这是整整两千年的时光 虽然类昆虫,因为科技进步的缘故,所有个体的寿命都提高到了数百岁。但是面对着整整两千年的漫长时间,数百岁的年龄,无疑太过短暂了。 这意味着,它们需要数代类昆虫的努力,才能完成如此漫长的航行。 更令类昆虫文明犹豫不决的是,这漫长的旅程,始终航行在空寂冰冷,黑暗孤独的太空世界。面对如此深邃幽暗的环境,类昆虫生命体,肯定会出现相应的精神疾病,即便是以冬眠航行的方式,也不能保证一路无恙。而且这一路旅程,还得面临着一切不可预知的意外因素。 这些意外因素,根本不是它们现在所能预测和掌控的, 毕竟它们的认知视野,仅限于恒星系的时空范围。在这之外的世界,只是是理论探讨而已,缺乏核心的参数,实际意义并不大。 恐惧,害怕,然后便是胆怯的退缩。 这个新兴的初级宇宙文明,就仿佛是一个初次打开大门观看世界的婴儿。它看到的是无尽的黑暗和窒息的冰冷,以及令它无比恐惧的未知。 几乎是下意识的,这个如同新生儿的文明,回头看向了自己的家园——这个诞生它的恒星系。 在这里,世界充满了光明,充满了温暖,更有相当充裕的资源,以及它最大的后盾——熟悉。 它熟悉这里,这里是它的诞生地,是它最先认识的地方,是它最熟悉的宇宙角落。这儿就是它的家园,是它的避风港。 往前是无尽的黑暗,无法预测的未知;在黑暗深邃的未知世界里,有着无尽的危险在等待着它。而往后,则是它温暖的家园,是它熟悉的世界。至少在目前看来,这里依然还是安全无比的小窝。 这个新兴的初级宇宙文明,就如同一个恐惧未知世界的孩子,怯弱的选择后者,选择继续留守在自己的诞生地,继续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 类昆虫文明的集体意识病了! 因为恐惧,这个新兴的初级宇宙文明,选择了困守恒星系。它没有了往前走的胆量,失去了继续探索的勇气;也就是失去了文明发展的动力和可能。 至此,这个刚刚进入宇宙文明序列的新生儿,彻底丧失了进步的能力。其认知能力和认识范围,都被限制在了小小的恒星系。 文明的科技,虽然还有发展,但也不过是对科技树细枝末节的完善罢了。对于文明的发展进化,已经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了。 而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也随着文明的停滞而逐渐变缓,直至停止。毕竟任何理论,都需要实验来验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宇宙的恒理,不管生命选择什么方式超脱,都是遵循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 既然文明停住了发展的脚步,那全面的倒退,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文明的主体意识,面对着浩瀚无垠位面世界,首先怯弱退缩了,选择了困守恒星系,选择了鸵鸟政策,选择了享乐。 是啊,与其面对黑暗空寂的未知世界,为什么不留在温暖的家园中享受美妙生活呢? 堕落开始了! 既然文明的主体意识,已经开始了堕落,那一个个类昆虫体,也就紧随其后。 堕落的意识,开始演变为一个个的小群体,小群体又演变为了大群体,最终又进一步加剧了文明的堕落。 这是一场从文明主体意识开始,到文明个体的全面堕落。所有的个体,都乐于享受这短暂的快乐,享受着片刻的幸福。至于无所不在的生存危机,则被它们抛到了一边,选择性的忽视掉了。 这一幕历史,就和叶新之前看到的一样。只是亲身感受这一幕时,却多了几分特殊的感受。 随着文明的堕落,类昆虫生命,越来越追求“快乐”了,这是一种畸形的快感追求,完全无视了生命的其他属性。 随着对快感的追求,越演越烈,类昆虫生命的所作所为,也越来越令人感到难以理解。 不知从何时起,在这个类昆虫文明的世界中,竟然出现了一个怪异的群体意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