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风云录_第七节 帝国上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节 帝国上将 (第2/2页)

争端。明国在东南亚问题上,和英国、荷兰时有冲突。早在三百年前,荷兰就把触手伸到了台湾,此时正是清军入关,明国风雨飘摇之际,根本觉察不到来自海洋上的威胁。待明国依靠李定国将军站稳脚跟,与清国划江而治后,才发现连厦门岛都已经被荷兰人收入囊中。明廷出兵,三天收复厦门,为永绝后患,一路打到台湾,荷兰军队望风披靡,台湾纳入明国统治。

    三百年后的1892年,同样是明清战争最艰苦之际,荷兰声称公民遭到沙捞越土著绑架,出兵沙捞越王国。由于明国在东印度有着巨大影响力,屡次挫败英国殖民北部婆罗洲的企图,英国遂与荷兰走近,在东印度事务上联合起来对付明国,以“解放东印度志愿军”为名送出了不少印度人参战。荷兰军队一个星期就击溃了沙捞越那支根本称不上军队的军队,对荷兰人来说最大的困难反而是婆罗洲复杂的地形。

    在明国最困难的时候,后院起火,名义上的藩属国遭到真刀真枪的侵略,可以想见,明国民众会是多么愤怒。明国反荷反英游行此起彼伏。明军军力吃紧,无暇南顾,为平民愤,明国政府开放志愿军渠道,凡自愿赶赴婆罗洲打击侵略者的青年,可以到各个征兵处登记进行临时训练,领取枪支弹药,并由政府出钱送到文莱港。这样一来,互相宣战的荷兰、沙捞越,以及未经宣战的英国、明国,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施伦娜当时才刚出生,明国持续近十年的仇英情绪伴随着她的成长。无怪乎“蚌病成珠”了。两人讨论起婆罗洲争端来,施亦澹听得索然无味,自顾自地喝起闷茶。梁韶君发现,尽管施伦娜是英裔,却丝毫不偏袒英国。说起仇英情绪来,她是颇有见解:荷兰是堂而皇之地宣战的,英国却是既不敢宣战也不想牺牲英国青年,却征发不愿背井离乡的印度“志愿者”参战,相比荷兰人来说,岂不是更为可恨?

    远征婆罗洲的数千印度“志愿者”,最后回到印度的不到百人,英国没有给予任何说法,倒激起了一次不小的起义。

    正在梁韶君借题发挥,高谈“堂而皇之地宣战”而引申出的骑士精神的时候,肩膀被一只大手按住,待他回头一看,只看见一只挺拔鼻子下的两个鼻孔正对着他。

    “世钧,我给你引荐一下这位小友。”施伦娜笑意盈盈地说道。那对大鼻孔的主人低下头来,目光炯炯,梁韶君不由心里感叹:大叔真帅!

    这自然就是男主人施世钧了。他不苟言笑,即使在家人面前,也是站得笔挺。施伦娜继续说道:“这是梁韶君,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顾经民的侄子,梁衡的儿子。”

    原来自己的底细,别人早就一清二楚了!梁韶君从小随父亲经历过各种大场面,头头脑脑也见过不少,不过和施世钧这种级别的将领如此近距离接触,还是第一次。明国军衔制度里,上将就已经封顶了,至于元帅军衔,则更像是一种终身荣誉。明国陆军规模仅次于清国,甚至比欧洲陆军第一强国法国的规模还大。这样一支庞大陆军,仅有一名陆军元帅,九名陆军上将。可见,陆军上将是多么稀有的高官。

    施世钧礼貌性地笑了笑,拍拍他肩膀。梁韶君知趣地站起来,行了个军礼:“将军请坐。叨扰您的家人了,我还有些琐事,那就先行告辞了…”正待开溜,施世钧将他按到座位上,说道:“既是琐事,不理也罢,喝些茶再走。”梁韶君当他客气,尚要推辞,施世钧也坐下来,声音却放低了不少:“你和肖家很熟吧。”

    肖家?还有哪个肖家,当然是轻吕重工的那个肖家了!梁韶君有些尴尬:“不瞒将军,肖伯父与我家的确关系不错,他的长女肖子霏是我指腹为婚的未婚妻。不知将军有何指教?”他心里有些捉摸不定,和这样的高官接触,自然要十二分地当心。

    到了男人谈话的时间了。施伦娜牵起女儿的手,说道:“茶点吃完,该去消化消化。走,我们投壶去。”言讫对着两人一笑,拉走了施亦澹。

    梁韶君碍于施世钧在场,只能依依不舍地瞥一眼施亦澹的俏丽背影,转而正襟危坐,看向施世钧。施上将则不紧不慢地沏着茶,身上还散发着刚才打靶留下的火药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