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节 汝亦外夷 (第2/2页)
“大明海军至此调停战事,贵方或自退,或溃退,请斟酌。大明海军元帅,朱信桢。” 山本英辅望着电报,心里五味杂陈。今年七十一岁的老元帅朱信桢,是山本英辅在明国留学时的老师。是朱信桢教会了山本英辅关于海军的一切,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元帅出身高贵,是明国皇室秦王一脉的嫡长子,继承了秦王头衔,连现在在位的明国皇帝朱猷樟都要叫他一声“皇叔”。他一生投入明国海军事业,可谓桃李满天下。日本海军“军神”,在库页岛战争中打败了清军的东乡平八郎,和朱信桢曾经同为明国海军学校的学生,交情甚笃。这样的一位老前辈亲自率领着史无前例的庞大的舰队前来“调停”,让山本英辅很是犹疑。他只能下令:全体战舰,没有命令严禁开火! 5公里。山本英辅的手开始颤抖了,一个念头在他脑海里反复地沉浮着:要不要率先开火?要不要开火?要不要? 指挥室内所有参谋、军官都看着山本英辅,等待着他的命令。他们都很理解山本英辅此时的犹豫,这些四五十岁的海军将官,多多少少都有着“明国经历”,要他们和自己的老师开战,和“世界第一海军”开战,他们认为自己根本没有胜算。 难道明国海军不怕联合舰队齐射鱼雷吗? 明国海军根本不怕,他们的战列舰继续前进着,其威严气度,把日本海军引以为傲的“长门”号战列舰都比了下去。明国海军播放起威武雄壮的海军军歌,声音直透长空,显得十二分的激越。 山本英辅发出了最后两份电报,第一份给日本本土: 明海军迫近至3海里距离举衅,双方尚未交火,我部无法决定是否交火,请本部示下。 第二份,给明国海军的总司令朱信桢: “老师明鉴,吾人扶汉灭满,舰队为明国痛击清虏,为何相迫?” 很快,两封电报都得到了回复。本土司令部回复道:
“切毋率先开火,以保存联合舰队为第一要务,可相机撤退。” 而第二封回复,则成为了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朱信桢回复山本英辅,短短八个字: “彼为清虏,汝亦外夷。” 接到了这封电报,山本英辅大声恸哭起来,读到了朱信桢的回复,其他将官也都痛哭流涕,一时间整个长门号指挥室里所有日军将官如丧考妣,甚至有些低级军官捶胸顿足,狼狈失态。 日本自古以中华为师,近代以来更是不断学习明国,自居“第二中华”。在日本,和服和明服的地位一样重要。从文化上、从心态上,日本面对满洲人统治的清国,有着十足的优越感。在库页岛战争时期,日本的宣传报纸上,就有过一副著名的漫画。漫画分为两部分,左半边画着清国人,梳着金钱鼠尾一般的辫子,模样贼眉鼠耳,旁边备注道:“夷”。而右半边,则是一名气宇轩昂的日本人,盘发,穿和服,旁边的备注是:“华”。 现在,朱信桢的回复对于日本人的感情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原来在明国人的眼里,我们日本人,和丑陋的满洲人是一样的,一样都是“外夷”!尤其是,这样的回复还出自明国的皇室成员,德高望重的海军耆老,被分外尊重的联合舰队总司令的老师之口。同时,这句冰冷的回复还有另一层含义:日本人从来都不是“华”,日本若不听调停,明国必然动武。 感情上的打击倒是其次,在山本英辅的指挥下,只是短短几天,军队日以继夜的cao练和国民勒紧裤腰带支援前线的努力全都化为泡影,日本耗费了举国之力,进行的一场赌博,输得血本无归。身为联合舰队总司令,他怎能不悲痛欲绝? 山本英辅抹去眼泪,在通联广播里带着哭音对联合舰队全体官兵广播: 诸君请牢记今日之耻辱,大和民族的未来要靠自己掌握! ………… 望着撤退的日本帝国海军联合舰队,“昆仑”号指挥室里的朱信桢缓缓吁了一口气: “诸位,只要这一代日本人还没有死光,日本就会是一个寻求复仇的危险国家。” 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日本尝到了被封锁的滋味。清国的潜艇实力尚存,对日本发起了无限制潜艇战。釜山的十来万日军被重重围困,然而日本的海上运力却早已到达了极限,先前疯狂地向釜山运送兵员和装备,以图反攻的日军,现在面临着补给跟不上的难题。釜山城内大量朝鲜平民被饿死,而日军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囤积在釜山的坦克由于缺乏燃料,根本开不起来,日军的弹药也是越打越少,后续的弹药却根本运不上来,以至于釜山日军在和清军的拉锯战中处于绝对劣势。日本国内的原油储备在这几个月的军事行动中被大量消耗,明国中断了原本就日益缩减的对日原油出口后,日本仅剩的石油来源就是库页岛的那几口年产量不足30万吨的油井了。穿梭在对马海峡的所有日本运输船都被强制要求控制在经济航速,而这种航速,却又是最容易被潜在水中的潜艇捕获的。 日本政府明白,这场战争失败了。再这么拖下去,首先被拖垮的肯定是日本。日本政府终于答应会见明国特使,并接受了明国提出的停战条件。 西元1930年7月20日,明国淳化元年六月初二、清国隆治四十九年六月初二、日本昭和五年六月初二,清国与日本签订停战协议书。虽然名为停战,但是日本却被迫向清国赔付了十三条战舰,其中还有两艘重巡洋舰。 这一天,整个日本都陷入了悲痛。在首都东京,全城降下半旗,到处都是痛哭的日本人民。 而这一天,隆治皇帝亲自出席了“海军英魂”陶广嗣、刘福清等阵亡将士的集体葬礼,并在“天威”号驱逐舰管带罗真的墓前赐诗一首: 此日漫挥东瀛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