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节 当岛主! (第2/2页)
,“请奉纳版图”。苏禄国王捧着一包从苏禄王国带来的沙土,声称要亲手献给****皇帝陛下,痛哭流涕地请求并入大明帝国。当时的明廷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两夷相争,不宜干涉”;另一派则认为“苏禄赤忱归化,拒之任其为泰西鱼rou,恐寒诸藩之心。” 崇尚和平的寿宗皇帝,听完苏禄国王对西班牙人暴行的血泪控诉后,沉默良久。在群臣争执不下的时候,尚未发表看法的首辅大臣杨之同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不同于前任皇帝,寿宗皇帝极其重视商业的发展,认为“农为基,工为本,商为息”,称赞商人是“国家均输之力”。寿宗在位期间,政策的鼓励、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贾地位迅速提高。杨之同虽为文官,也是商贾出身,非常重视商业的力量。他提出,可以将苏禄地区的五十年垄断经商权许给民间商会,促使其自主筹资成立“建藩团”这样一支商会武装,以行商之名入主苏禄王国,并以“保护商业”为由,驱逐西班牙人。这样做,不但避免了明廷为这块不毛之地耗费钱粮出兵远征,更能凭借逐利的商会,在当地建设起城镇和道路,开垦荒地,开采矿产,形成较为汉化的社会结构,将“蛮夷之地”的苏禄地区真正“消化”。而选择商会,则必须以本土产业庞大者为佳,南洋商会的负责人必须和本土的商会领袖轮换。如此一来,明廷对其控制力较强,免得建藩团驱逐西班牙人后割据一方,甚至为害南洋。
能够不兴师动众,打退西班牙人,是寿宗皇帝所乐见的。他最后采纳了首辅杨之同这条“善用民力”的建议,也开了大明民间“闯南洋”的先例。短短四年,在大明传统藩属国吕宋王国的南方,建立起了一个崭新的商会国家。“大明苏禄王”为国家名义元首,各大商会的联合会议决定国家事务,行使实际权力,直至五十年后垄断经商权到期。同时,杨之同还规定获得苏禄经商权的商会若是在明国本土的商业规模低于总规模的七成,将剥夺其垄断经商权,完全防止了商会蜕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其后一百年,明国人的势力一直南扩到了爪哇岛,这些商会大量吸纳明国移民,雇佣土著劳动力,并先后接受了明国派来的政府机构的统治。直到今天,各大商会在南洋,依然有些非比寻常的影响力。 梁韶君则提出,现在已经不是两百年前。明国在南洋的统治已经根深蒂固,根本不需要借助“建藩团”这种力量。英国与大明在南洋针锋相对,更不可能会放任一支明国人建立的“建藩团”在新加坡对岸兴风作浪。建立国家,根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甚至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想要在南洋至印度洋的要冲之地建立国家,则更是异想天开了。 “我只是个‘臭当兵的’,你只是个高中学生啊。”梁韶君最后如此总结道。 “你有没有看过《大明帝国与大不列颠王国南洋勘界条约》?两国规定,南洋的北界线,是新加坡和民丹岛,其间的一百六十二个大小岛屿,双方不得出兵占领。南界线,是苏门答腊和爪哇之间的桑吉昂岛,两国同样不得出兵占领。苏门答腊以东岛屿,比如邦加、勿里洞等,都归明国所有。巴淡附近的海盗为什么如此猖獗?就是因为两国都不好独自出兵剿灭。在明英关系比较好的时候,两国能够协同组织殖民地军队,围剿海盗;在两国关系恶化的时候,双方既无法协同,又不能独自出兵,这就给了海盗滋生的空间。这个时候,有一股新的势力进入巴淡,只要不比海盗坏,而且能消弭海盗祸患,两国又怎么会加以干涉呢?” 梁韶君掂着下巴,继续听她娓娓道来。 “你不是一个庸碌之辈,你也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你也想改变很多不合理的现实。但是如果你没有实力,你所坚持的一切信念,就都毫无意义。南洋有着无限的机会,在这个地方,你可以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领袖。下南洋,当岛主!” 最后,顾孝妤伸手点了点梁韶君的鼻子,一副高高在上的女皇模样:“你不是因为平凡而平凡,你是因为年轻而平凡。梁韶君,你要记得,即使你比现在卑微百倍,也不要轻易放弃成为伟大人物的机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