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五节 见招拆招 (第1/2页)
梁韶君顾全大局,想着这种外交活动,可不能搞砸了。清国方面的王福宝哪管这么多?一心想着要梁韶君好看,不料梁韶君不怎么说话,却被他身边那个漂亮的小姑娘驳斥得开不了口。他堂堂一个统制官,级别接近明国的一个师长,总不能和一个小姑娘家一般见识吧?因此满肚子的怨气无处发泄,连连向梁韶君劝酒,意欲灌倒这厮。不料梁韶君也酒量不差,双方你来我往,不见梁韶君的酒杯慢下来一些。一边的陈步秋,则晃着酒杯,静静地看着王福宝,想着心事。 清国规定满人必须接受高等教育,而汉人一般不需接受太多教育,如此一来,造成了满人普遍都比汉人有文化得多。王福宝这样的清国陆军“绿营系”军官,几乎全是汉人,多为泥腿子出身,能够出头的,更是少之又少。而海军则完全不同了。作为一个对文化要求比较高的军种,清国海军军官,尤其是“北洋系”军官,都是由各地科举的佼佼者选拔而来,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以及水师学堂的专门教育。如陈步秋这样的高级将官,还有留洋深造的背景。所谓“日学明,清学英”,当年的清国为了培养海军人才,将大量的高材生送去英国培养。这些在英国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聚在一起讨论国事的青年,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所以到了朝鲜战争前,北洋系已经成为了清国一支比较新锐的政治力量。这些见过世面、有文化有抱负的青壮年军官,完全不同于他们大字不识一个的汉族同胞,对建设海军有很强的主见,甚至对于政治改革都有着相当高的诉求。被夷灭三族的北洋系首领丁成冲、以及阵亡的林广升、陶广嗣等高级将领,都是在清国影响力很大的人物。北洋系锐意进取的作风,渐渐引起了清国高层的忌惮。隆治在朝鲜战争末期定下海军全部出击,迎战日本联合舰队的战略,除了想引起明国的干涉以外,恐怕还有着以此全面打压北洋系的考虑。 陈步秋在战后,虽然战功卓著,却因为损失了全部舰队,而被革除军职,功过相抵。直到今天,陈步秋还只是水师学堂的讲师,兼海军巡视员,督办造船事务,彻底离开了作战序列,也远离了海军的权力核心。当年的北洋系九百多名军官,在朝鲜战争中殉国的高达八百人,战后抑郁而终的不在少数。如今还在世的北洋系军官只有三十多人,全都离开了现役,彻底失去了走进权力中心的机会。“北洋系”似乎已经成为了历史故纸堆里的一个名词。 而陈步秋,则是北洋系最后一名还在海军工作的成员。现在的清国海军,放弃了“四洋舰队”的勃勃野心,北洋舰队撤销编制,整个清国海军分为三大水师:以旅顺为基地的渤海水师,以威海卫为基地的黄海水师,还有以海参崴为基地的外海水师。海军的军官选任,清一色采用满人,以免“汉官议政”的情况再次出现。可以说,战争结束后的这七年,陈步秋是非常不得志的。他从心底里看不起王福宝这样没有什么文化的绿营军官:自己寒窗八年,漂泊海外求学四年,在大小战舰上见习六年,最终竟还及不上王福宝这个靠感觉和运气打仗的大老粗。 但陈步秋更嫉妒眼前这个意气风发的梁韶君。凭什么,这样一个纨绔子弟,年纪轻轻就能够名满天下?他的父母都是显赫人家出身,而自己的父母,却是乡野耕地的农民,吃了一辈子的苦,最终还没看到陈步秋的发迹,就抱憾而终。而且,他还抱得美人归,光光这一份艳福,就着实让人羡慕了。而自己呢,三十六岁才经媒人之手,娶了现在的妻子,在这低眉顺目的“贤妻良母”身上,陈步秋始终没有尝到过爱情的滋味…… 见王福宝灌不倒梁韶君,陈步秋剪断思绪,亮出酒杯:“梁兄弟酒量不错,光看老王与你对饮,在下也是看得心痒,不如咱们也对饮几杯?” 梁韶君已经脸皮微红,但神志却并未受到影响,闻言毫不迟疑,说声“好”!便将手中酒杯一饮而尽。陈步秋也干了杯中酒,快然道:“好!再来!” 梁韶君刚倒满酒杯欲饮,却被顾孝妤一把夺过。她晃了晃杯里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