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于文则 (第2/2页)
。袁绍命令士兵向曹cao的营中射箭,曹cao的士卒多死伤,军中惧。于禁督守土山,力战,气益奋。袁绍破,迁偏将军。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冀州平。曹cao表汉帝,拜于禁为虎威将军。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昌豨复叛,遣于禁征之,东海平。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于禁与臧霸等攻梅成,后增邑二百户,并前千二百户。 曹cao每次征伐,不是用于禁为行军前锋,就是用为后拒;而于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曹cao常恨朱灵,欲夺其兵权,遣于禁引数十骑,赍令书,往朱灵营夺其军,朱灵及其部众都不敢妄动;曹cao让朱灵为于禁部下,众皆震服,可见曹军将领对于禁忌惮到了什么地步。 终于,于禁在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达到了自己为官生涯的顶峰。当年于禁迁为左将军,假节钺,封一子列侯。此时的于禁,成为了曹姓之外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只可惜三年后的一场大水,让于禁晚节不保,从人生巅峰跌入人生低谷,郁郁而终。而于禁一生中的两次败绩,却都是刘备兄弟友情赠送的。 一是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刘表命刘备北侵,行至叶城,曹cao遣夏侯惇、于禁、李典拒之。刘备一把火烧了自己的屯营撤走,而主将夏侯惇不听李典劝告,让李典守后军与粮草辎重,自己带着于禁追击,却中了刘备诱敌之计,中伏而败。只不过此时的主将是夏侯惇罢了,于禁只是听命主将军令行事。 再就是成就武圣赫赫威名的水淹七军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cao避关羽之兵锋,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城,又遣于禁助曹仁。到了秋天,下大雨,汉水溢起,平地水数丈,于禁等七军皆被大没。于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没有地方可以逃走,关羽乘大船攻于禁等,乱箭射之,死伤无数,于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降兵被关羽押至江陵。而若非于禁投降,武圣关羽也不至于被东吴偷袭至死。
《资治通鉴》:「逊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羽得于禁等人马数万,粮食乏绝,擅取权湘关米;权闻之,遂发兵袭羽。」 (而《三国志·吴书》却是:「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讬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并未交代陆逊之前设下的「湘关取米」之计,只道是关羽擅自袭击盟友,无耻嘴脸暴露无遗。) 《三国志·吴主传》「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 也许是受到大哥刘备的「仁德」感染,抓了于禁及数万俘虏的的关二爷没有像曹cao那样挥起屠刀,而是将这一群降卒送到后方江陵,而这三万多张嘴可都是要吃饭的啊!! 且陆逊在与吕蒙交接之前,曾书信于关羽:「书生疏迟,忝所不堪」,说自己是一介书生,打起仗来不在行,「喜邻威德,乐自倾尽,最未合策,犹可怀也」,说明东吴虽然不出兵伐魏,但是非常乐意资助。于是关羽就这样上了陆逊和吕蒙的当,以为东吴还是盟友,便应陆逊书信上的约定,去湘关取粮,却正暴露了自己粮尽的信息,正是陆逊的「湘关取米」之计。 结果孙权得知后,尽袭关羽军中辎重,令关羽的部队冬季从前线回师之后丧失战斗能力,进而瓦解其军心。最终让曹cao闻风丧胆、几欲迁都的关二爷,就这样倒在了「盟友」的刀下,而为东吴助攻的,正是被迫投降的于禁。 而仅此樊城一役,更是毁了于禁一生,也是对于禁极大的不公!洪水无情,非战之罪!于禁并未败给关羽,而是败给了喜怒无常的天气而已。再者,若是于禁不降,其帐下士卒岂不尽皆死于非命?不是葬身于乱箭之下,便是淹没于洪水之中!若于禁不是主帅!而像庞德只是一员副将的话,他大可以战死以报效国家!可他身上还背负着数万将士的生命!!他的抉择不仅仅是他一人的生死!还关系着数万条鲜活的生命! 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那些失去营帐与辎重的士兵们,他们都望着于禁,眼里充满对生的渴望,他们不是怕死,只是这样单纯的死去,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可他们又生怕眼前这个铁一般的汉子,拿出长剑砍掉乞降者的头颅,但是他们不会去反抗,只是苦涩,因为那是魏国士兵心目中正真的军神。终于,于禁缓缓的放下了手中长剑,无谓的死亡并不会带来清平世界,他愿用他的一世英名换取这数万将士的活命机会,反正他已老了,名声这东西,又不会带进棺材里。 只是,他为了君主,失去了好友;为了保存主公的实力和挽救将士的性命,又失去了名节。纵使他归吴之后倔强地与孙权并马而行,纵使他回国之后满头白发涕泣不绝!但,没有人能理解他,他对曹氏三十年的忠勋在这一刻飞灰湮灭! 这是个凄凉的结局,不知道他是否曾经后悔,只可惜,人生无法回头,如果早知这个结局,他会选择不在曹cao帐下效力,还是选择牺牲数万人的性命来成全自己的名节呢? 历史却无法给我们一个答案。 而李陵,却要给于禁一个崭新的人生! ………… 李陵于穿越前就一直觉得命运对于禁来说太不公平,而且以曹cao的眼光,授「假节钺」之人,又怎么可能是平凡之辈?这种人才一定要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所以在招降于禁之后,李陵又利用李儒的关系,将其招揽到太傅府,目前是重点保护人才,与女眷一起去新府邸。李陵打算等一切都安顿好后,再将于禁的家人也接至雒阳,好让他们一家团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