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三章官军妥协 (第1/2页)
以下是:
另外,围攻红山岭这样的小山头,旗帜的作用其实并不明显,由于战场面积太小,人数也不多,双方又没有接战,只要十来个人一起呼喊大家就能听到,完全没必要用旗子指挥。 因此张千户和邓千户身边的旗子所指的方向基本就没发生过变化,一直指的是前方。 指挥军官用旗,而指挥士兵用的则是鼓和锣。 鼓响则进,金鸣则退。 金就是锣,鸣金收兵,就是敲锣让大家回来歇息,别再去跟人玩儿命了。 锣的用处是收兵,而鼓的用处则是前进和进攻。 鼓其实也分很多种,有的是指挥士兵行进,有的是指挥士兵进攻。 指挥士兵行进的鼓一般都是小鼓,而且几乎都是用在新兵身上。 新兵初上战场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很容易在行进时出错,从而破坏阵型。 这种小鼓就是指挥他们走路用的,平时训练时,新兵就跟着小鼓的鼓点走。 到了战场上,就算开始走错了,但是听一段时间鼓声,自己就会慢慢纠正过来。 而老兵上了战场就不怎么用小鼓指挥了,该怎么走早就熟得不能再熟了,听不听鼓声已经无所谓了。 指挥士兵进攻的鼓则是大鼓,甚至是巨鼓。 鼓声一响,可以声震数里。 但是这种鼓可不是随便乱敲的,不到时候是万万不能敲鼓的。因为鼓声响起,就意味着要发起攻击,发起冲锋。 对于敲这种鼓的鼓手来说,这绝对既是力气活儿,也是技巧活儿。 敲鼓的人不能敲几下就没劲儿了,也不能乱敲一气。 一般来说,负责敲鼓的士兵各个都是膀大腰圆,身强力壮。 另外,好一点的鼓手还会懂得一点点音律,高明的鼓手还会计算双方的距离,从而控制鼓点儿的节奏,最高明的鼓手还会观察战场的态势。 实际上,当鼓声响起,进攻开始,鼓手就是战场上真正的指挥者。 一名好的鼓手,能够把鼓敲得让人听了热血沸腾,能够真正起到鼓舞士兵的作用,而且能尽量延续第一通鼓的时间。 所谓一鼓作气,就是考验敲鼓者的体力和技巧。 敲鼓的时候,先要慢,要让士兵听到以后做好准备,然后逐渐加快,士兵会随着鼓声的节奏前进。当鼓声越来越响,越来越密集的时候,便是到了冲锋的时刻,由于士兵已经做好了准备,士气也被完全调动起来,这时就能以排山倒海之势,击溃敌军。 张千户下令擂鼓,就是告诉手下这些士兵准备发起冲锋。 而只要经过训练的士兵都知道这种鼓声意味着什么。 鼓声响起,士兵的后面就是督战队,不冲者死,后退者死。 对于士兵来说,宁可死在敌军的手中,也不能死在督战队的手中。 .. 山下的官军开始擂鼓,山上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这还是李景第一次在战斗中听到鼓声。 不过当初陈老汉还有后来的高奇在训练部下时,都再三告诫鼓声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另外山上也做了一面大鼓,虽然只在训练时敲过,实战中还一次没用过,但山上的人都懂得敲鼓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其实红山岭跟官兵也打过几仗,不过李景不是偷袭,就是袭击,再不就是诱敌埋伏,这鼓根本就用不上。 这是因为李景作战的思路跟这个时代的人完全不同,另外情势也要求李景不能跟官兵正面作战。 李景自然明白官兵擂鼓是什么意思,看到官兵已经冲到半山腰,李景忽然挥手喝道:“举火!” 随着李景一声令下,几十名土匪迅速拿出火石火绒点燃火把。 见火把点燃,李景接着喝道:“第一队准备!” 随即上前几十名土匪,每人手中都拿着一个泥做的椭圆形物体:手雷。 看到官兵的距离越来越近,有的官兵已经开始取下弓箭,李景喝道:“点燃,投掷!” 随着李景的命令,这些人就着火把把手中的手雷点燃,接着向前助跑几步,然后用力把手雷扔出。 如果是平地投掷,这些人根本扔不了这么远,但是现在他们是在山上,居高临下,无形中增加了投掷的距离。 而且手雷不像地雷。 地雷不能当着敌人的面埋设,那样就失去了作用,因此引爆以后就结束了。 但是手雷这玩意儿只要有就可以随便扔。 李景上次做了上千个手雷,一时半会儿是扔不完的。 另外为了能达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