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罪己诏 (第2/2页)
答案是肯定的。 历数曹诏跟流寇发生的战斗,死在曹诏手里的人没有十万也有八万。 但是曹诏在战前从没有下过一个不留的命令,死在他手里的人大抵上都是在战斗过程中消灭的。 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人会手下留情。对敌人手下留情,等于是拿自己的生命当儿戏。 不过这一次曹诏下了绝杀令。 对于曹诏的命令没有人质疑。 曹诏这次带的五千骑兵,除了一千关宁铁骑,剩下的都是李景从军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这些人跟随李景己经不是一年两年了。 这些人都知道,李景对老百姓是非常体恤的,李景要灭掉张献忠,其实就是无法忍受张献忠和他的部下所做的暴行。 另外,这些士兵大多都是老百姓出身,对张献忠部的所作所为也十分痛恨。 因此听到曹诏下了绝杀令,没人认为不对. 不过士兵们并不知道曹诏下这个命令还隐藏着另一个合义。 曹诏下的这个命令其实是替李景下的。 曹诏很清楚,这些人如果抓回去,以李景处事的风格,必然下令全部诛杀,那就会给大家留下一个李景嗜杀的印象。 李景日后必定会执掌中枢,如果有这样的个名声,对李景执政是非常不利的。 曹诏下令将张献忠所部斩尽杀绝,那所有的骂名都是曹诏自己来背,这样就不会有损李景的名声。 曹诏的命令得到了忠实的执行,于是结果就很简单了。 在济世军强大的火力面前,张献忠部根本没有任何还手的余地,他们甚至连逃都逃不出去。偶尔有从战场中跑出来的,也很快被济世军的骑兵追上,然后干掉,这一仗完全就是一边倒的局面。
张献忠:万历三十四年生人,于崇祯三年参加农民军,折腾了五年,在崇祯八年二月死于乱军之中,时年三十岁。 这场仗来得快,去得也快,前后不到两个时辰就结束了战斗。在城墙上观战的安庆军民一时目瞪口呆,实不相信那些如稻草人一般的流寇,就是前日攻打安庆城的那支强悍的部队。 直到曹诏开始打扫战场,安庆城里的官员们才如梦方醒,急忙打开城门,恭请曹诏入城休息。 对于安庆城官员的好意,曹诏婉拒了。 曹诏很清楚,前日那场战斗,安庆城里有无数军民战死妥伤,尤其那些伤员还等着那些官员安排郎中救治,自己一旦进城,那这些官员就得应付自己,恐怕会耽误救治伤员。 大明的官们向来是瞧不起武将的,但是这一刻,他们被曹诏感动了,他们没想到曹诏竟然如此通情达理。 令他们更加感动的是曹诏接下来的举动。 在打扫完战场之后,曹诏将缴获的粮食留下一部分交给安庆的官员,让他们发给在此役中战死或者受伤的士兵和百姓们。 曹诏这一举动,让他在安庆民众心中的威望达到了顶峰。 老百姓纷纷从自己拿出好东西送往曹诏的军中。 谢绝了安庆百姓的好意之后,曹诏率部返回。 当然,期间曹诏没有忘记一件事,那就是把张献忠的人头解往京城。 虽然李景跟他说要张献忠的人头,但是曹诏知道,李景说这话只是要张献忠死,并不是真的要看张献忠的人头。 像曹诏这样见惯了死人的沙场老将都不愿意看一个死人头,他相信,李景也绝不会有这种嗜好。 不过现在有个人倒是非常想看看张献忠的人头,这个人就是朱由检。 朱由检的祖坟被张献忠刨了,不用说也知道肯定恨张献忠入骨,他现在杀了张献忠,自然要解往京城让朱由检看看。 当然,曹诏把张献忠的人头解往京城,并没有表功的意思。 因为曹诏虽然投了李景,但名义上还是大明的总兵官,作为统兵剿贼之一方主将,皇帝的祖坟被人给刨了,他如论如何也是脱不了责的。 虽然在投了李景以后,曹诏可以不在乎朱由检的处罚,但是他却不能不考虑一下同僚的感受。所谓免死狐悲,换成他处于同僚的位置,恐怕心里也是掉心吊胆,不知皇上要如何处置自己。 据曹诏所知,河南总兵左良玉在听说凤阳皇陵被张献忠刨了以后,连遗书都写好了,这时正玩命往这边赶呢! 现在曹诏将张献忠的人头送到京城,朱由检看了以后,憋在心里的恶气多多少少能出去一些,对下面的将领的处罚就会轻一些。 不过曹诏显然是小瞧了朱由检。 对于祖坟被刨这件事,朱由检并没有怪罪任何人,而是下了一道罪己诏。 曹诏这边刚把张献忠的人头送出,朱由检的诏书就从京城传了出来。 收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