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07章 岌岌可危 (第1/2页)
清军叩关,京师戒严。 朱由检在调曹诏和王朴增援的同时,又命令李国辅率部防守紫荆关许进忠率部防守倒马关张元亨守龙泉关崔良用守固关。 朱由检应对的不可谓不及时,不过他显然低估了清军的攻击速度,高估了驻守昌平的明军的战斗力,更忽略了从北京到河南郑州的距离。 从独石口到昌平不过三百里,且朱由检接到六百里加急的时候,清军己经开始往昌平的方向攻击前进。而郑州距离昌平却有近两千里的路程,不等信使跑到河南郑州,清军早就打到昌平了。 因此当曹诏接到调令的时候,昌平己经被从独石口进入大明境内的左路清军攻陷,昌平总兵巢王昌投降,户部主事王桂赵悦,判官王禹佐胡惟弘等被杀。 其时,自告奋勇前往昌平督军的兵部尚书张凤翼与宣大总督梁廷栋怯不敢战,反而听从部下之议,率部屯守五重安,固垒自守,得知昌平失陷,二人自知难免,服毒自尽。 清军攻陷昌平之后,乘势南下,围攻顺义,顺义知县上官荩与游击治国器,都指挥苏时雨等拒城死守。然寡不敌众,最终城陷,上官荩与治国器苏时雨等力战而死。 接着清军又攻下宝坻定兴安肃大城雄县安州等近畿州县,对北京城形成合围之势。 眼见京城岌岌可危,朱由检急令各省起兵勤王。 河南南阳唐王朱幸键闻京师戒严,亦率兵勤王,走到开封的时候,河南各级官吏怕跟唐王一起获罪,齐齐跑到周王府请周王劝止唐王勤王之举。 周王知道此事事关重大,找到唐王好生劝告了一番,朱幸键这才止步。 不过这时,唐王起兵的消息己经传入京城,朱由检闻听大惊,急忙命人下诏,让朱幸键马上返回南阳。 皇太极更换国号的消息传入大明,平阳府这边自然也得到了消息。 对于这个消息李景却是早就知道了,并没有因为这个消息而震惊。 无它,这两年马五的情报处主要精力都放在后金方面,后金发生任何大事,李景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到消息。 其实,当皇太极把馆改为内三院的时候,李景就预料到皇太极要建国了,因为后金建国本就是李景一手促成的,起因就在于凤阳的皇陵被毁。 对一个王朝来说,皇帝祖宗的陵寝代表着皇室的气运,也就是龙脉。龙脉被毁,就表示这个王朝的气数尽了。 就算不相信龙脉,但是作为一个皇帝,连祖宗的陵寝都保不住,你还能保住什么 因此凤阳老朱家的皇陵被毁,不单纯是大明的一次军事失利,其中还蕴含了许多政治方面的东西,可以说是一次政治事件,这可不是朱由检下一道罪己诏就可以挽回的。 大明出了这么大的政治事件,闹得满世界都知道,皇太极不可能不知道。 当年大同会战失利,令皇太极的威信损失不轻,偏偏那一战连个替罪羊都找不到,皇太极只能自己扛下那次过错。 其后,大同方面四处出击,不断打击口外张家口以北那些刚投靠后金的蒙古诸部,令蒙古各部落人心惶惶。 这个时候,皇太极必须要做出一个大的动作,才能挽回蒙古对金国的信心,挽回自己日渐丧失的威信。 恰在这时,大明的皇陵被毁。 皇太极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次机会,抓住这个机会,以后就可以跟大明分庭抗礼,同时,还可以改变自己目前不利的局面。 皇太极做的这个大动作就是改元建国,改以前的汗王为皇帝。 汗王和皇帝这两个称呼代表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金国虽然自认为是一个**的国家,并且常年跟大明作战,但在外界看来,金国仍属于大明的治下,也就是说金国的汗王仍是大明皇帝的臣子,两人的政治地位差了不知多远。 但是金国的汗王变成皇帝,就是告诉外界,他们正式摆脱大明开始单干,以后至少也要跟大明平起平坐。 不过皇帝并不是那么容易当的,想让外国承认,你总得拿出点东西来,个官就可以当皇帝的。想当皇帝,你首先得有能行使权力的各级政府机构,能差的太远。 这可不是搭个窝棚找一帮人封就算达不到大明的标准,也不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皇太极这才把官改成内三院,先把行政框架给拉起来。 框架有了,再进行细节方面的补充,当一切准备就绪,改元建国也就水到渠成。 建国后,皇太极更趁大明无力北顾之时,向大明发动进攻,既可以抢些东西改善生活,又能竖立自己的威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