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易拉筒 (第1/1页)
次日醒来,又是一天浑浑噩噩,直到晚上杨云才记起昨日的宏伟计划。于是又在脑中回想了一遍,所有环节都无懈可击,可惜有个致命缺陷——瓶盖,心中便xiele气。 现代瓶装饮料之所以成为快速消费品,是因为其便携易带,价格低廉。生产过程中的密封和包装成本十分低,几乎可忽略不计。按杨云的计划,竹筒造价不贵,手感轻盈,可以作为塑料瓶的代用品。但没有塑料密封瓶盖,饮料易泼洒,还会与空气接触,容易变质变味。若是不解决密封问题,一切计划只是痴人说梦。 在明朝,人们携带饮用水或酒常用的是水囊,水囊由动物皮或膀胱制成,出水口用塞子塞住。塞子和出水口不能完全契合,中间有缝隙,达不到绝对密封效果。且水囊造价昂贵,美观度低,用做饮料包装不现实。 另一种液体密封技术是装坛泥封,主要用作酒精类易挥发饮料的密封保存。白酒装坛,坛口用泥封,待封泥干透,即可达到密封效果。这种方法密封度高,住古代小说中常说的拍来开泥封就是这种东西。但在竹筒上封上一层泥巴,也太倒人胃口了,而且泥封干透也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这种方法用来密封酸梅汤也不实际。 只能知难而退了,杨云无奈的摇了摇头,准备吹灭蜡烛上床睡觉。蜡烛已快燃尽,烛台中的烛泪盈盈欲洒,瞬间又凝固成蜡块,心中又是猛的一动。泥封不行,何不用蜡? 哈哈!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杨云顿时睡意全无,在屋内翻箱倒柜,找出一张包点心用的油纸,又将竹筒注满水,用油纸盖住开口端,口小纸大,超出瓶口的油纸顺着竹筒折下。再点燃一根蜡烛,待烛火烧旺,将烛泪缓缓滴到油纸上。蜡烛凝固快,不多时已将油纸和竹筒密封起来。又等了一会,待蜡完全凝固,拿起竹筒摇了一摇,只听见筒内水声哗哗,果然滴水不漏。 先前滴蜡时,特意在油纸上留了一个小角没滴,捏住纸角轻轻往上一揭,油纸韧度高,不易撕破,带动整个蜡封,瓶口齐齐整整就开了。 看着满满一筒水,杨云有些佩服自己的天才创意。油纸防水,蜡烛凝固快,且干净美观,二者一结合,真乃化腐朽为神奇,无意间解决了饮料密封这个大难题。 心中激动,一夜无眠,好容易挨到天亮。杨云闭门谢客,在店内反复试验。 风义山见他油纸、竹筒、蜡烛摆了一大堆,暗暗奇怪,忍不住问道:“云儿这是做甚呢?” 杨云递过一筒密封好的酸梅汤,说道:“风大伯尝尝。” 风义山接过摇了摇,问道:“这竹筒倒是很精致,里面装的何物!如何开启?” 杨云捏住油纸角,向上轻轻一揭,瓶口洞开。风义山觉着有趣,说道:“此法甚妙,云儿胸中奇技巧心如此之多,老风佩服佩服!” 杨云心中得意,说道:“风大伯,这叫易拉筒,是我发明的,将来咱们的酸梅汤和果子露可以装在这里面卖。” 风义山心头疑惑,问道:“店中各色饮品皆由杯盏来,且盛销售颇佳,为何舍本求末,用这什么易拉筒?” 杨云胸中丘壑风义山如何能知,向一个古代人解释瓶装饮料的市场前景,想必他也不会相信。杨云并不多言,只待来日方长,震他一震。 瓶装饮料的无菌灌装很关键,但明朝显然没有消毒灭菌的条件,杨云只得尽可能的做到干净卫生了。而且明朝没有食用防腐剂,究竟竹筒装的酸梅汤能保存多久?他心里也没底。 杨云决定先做个实验,他将十个竹筒洗净,再用沸水蒸煮,达到杀菌效果,待其自然晾干。准备灌装的酸梅汤熬制时则尽量避开污染源,煮沸煮透后再灌入竹筒,最后油纸封口,滴上蜡封。 封装完成后,杨云每两日打开一罐,看看有没有变质变味。直到开到第八个竹筒,也就是第十六天,竹筒中的酸梅汤才有了些许怪味。看来竹筒装的酸梅保质期只有十六天,达不到现代饮料动则保质半年一年的效果。也就是说,从灌装到消费者饮用的时间间隔不能超过十六天。虽是如此,也比杨云心理预期值高了不少。
这一日,杨云雇了一辆骡车,来西山寻访刻竹筒的青年。行至山脚,远远只看见一大片竹林,青青葱葱一直蔓延到半山腰,附近没有人家,唯独山脚下有两三间瓦房,想必就是青年的家了。 青年久居山下,少有人来,看到杨云来访,心中很是高兴。老爹老娘也出来见了,吃了一盏自制的竹叶青茶,青年又带杨云参观了他的作品。只见满满一屋竹筒,数以千计,上刻花鸟鱼虫、飞龙走兽、人物山水……真乃一间竹雕博物馆。竹筒以清漆涂刷,经年累月依旧青翠欲滴,色彩鲜艳。 参观完毕,杨云道明来意,托青年再刻一些那日摊上所刻的杨柳风图案的竹筒,图案旁再加上杨柳风三个字,数量为二百个。青年心中高兴,自是满口应允,约好三日后取货,又留杨云吃过饭,二人才分手道别。 有话便长无,话便短。 两日过后,青年居然和老爹驾了一辆驴车来到杨柳风门口。杨云心中惊讶,请二人进店坐了,父子各饮了一盏酸梅汤。原来杨云那日自西山归来后,青年便开工刻他所交待的竹筒。同一图案刻得多了自然熟练,加之家中竹筒都是现成,不消几个时辰,二百个竹筒就已经刻好。 杨云差伙计卸下竹筒,细细一看,二百个竹筒尽是一般粗细,一般高低,图案也是不错分毫,如流水线生产出来一样。杨云心头高兴,给父子二人结清工钱,又多给了些脚钱,老爹自是眉开眼笑,不住作揖,青年站在一旁,面色微窘,却是微笑不减。 送父子二人出来,杨云又交待青年和老爹多锯些竹筒备用,不日再去定货。青年微微点头,老爹千恩万,谢辞别杨云去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