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未央_九章 风起云涌时 峥嵘初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九章 风起云涌时 峥嵘初露 (第1/1页)

    大晋历六月十五,玄武门外,一万金吾卫弹压现场。

    永安王司马醇身披银甲,手提长枪,神情肃穆,立于登龙台下。

    登龙台虽是工部临时赶制,却丝毫不显潦草,反而气势十足。

    京城上千名官员全数在列,个个表情严肃。

    新皇登基之日,可不能触霉头。

    司马未央龙袍高冠,直到此时,所有人都感到惊讶。

    这个冷宫长大,之前一文不名,突然继位之人,举手投足间自有一种帝皇气度。

    待新科丞相房源宣读继位诏书之后,礼部尚书文良主持祭天。

    祭天结束,司马未央立于登龙台上,李太后亲自上台,从大太监王元手里接过传国玉玺,郑重交予司马未央。

    司马未央手捧传国玉玺,以房源为首,在场除去李太后,悉数跪倒,山呼万岁。

    那一刻,司马未央有一种错觉。这一方天地,似乎由他执掌。

    尽管他时刻在心里提醒自己,身旁那位太后才是真正帝王。

    宏大乐声响起,登基大典到此,已近尾声。

    原本红日当空,刹那间黑云密布。

    轰!金蛇狂舞,霹雳震天。

    啪!豆大雨点打在人身上。未央迅速解下龙袍,与苏城两人撑起,把太后罩住。

    骤雨倾盆!有內侍从台下把黄罗伞盖举过来,挡住皇帝与太后。

    “永安王何在?”未央声如雷霆,永安王顶风冒雨跑上登龙台。

    “臣在!”永安王单膝跪地。这一刻,他有些不敢相信,眼前帝王就是那个冷宫罪人。

    “传朕旨意,在场众人,敢有擅动者,杀。”伴随那个“杀”字,一道霹雳击中黄罗伞盖。

    两名小太监被击成黑炭,倒在台上,尸体还在冒烟。

    未央毫无惧色,一把抓住黄罗伞盖。冰冷目光看向司马醇,“司马醇!朕说话你听到没有。”

    司马醇心中升起一股惧意,连忙答应一声,转身下台。

    司马醇毕竟是统军之人,不过片刻,台下慌乱消失,恢复平静。

    轰!轰!不断有雷电落在升龙台附近,周围旌旗被击毁十余杆。

    未央与苏城还有三个太监撑住黄罗伞盖,于狂风暴雨中屹立不倒。

    李太后站在伞盖之下,表面镇定,内心却有些慌乱。

    雷霆乃天威,要说不惧那是虚言。未央目光如炬,两人对视。

    “母后请安心,有儿臣在,天又如何?”未央声音洪亮坚定,李太后心境平稳下来。

    这一刻,她真心希望眼前这个皇帝是自己儿子。

    一刻之后,雨停风息,黑云散去,红日复现。

    “陛下万岁!”一万金吾卫全数跪倒,齐声高呼,气动山河。

    很快!上千官员包括场内所有內侍宫女全都加入。

    若说之前那次呼喊万岁不过走走形式,眼下这次却是很多人真实心意。

    不少官员心中有点期待!登龙台上那位不会甘于做布线木偶,终有一日会君临天下。

    待那一日到来,大晋皇朝必会重振往昔荣光。

    未央自己很享受这一刻,这一刻他似乎可以主宰这片天地。

    七日之后,长春宫中。李岳、李严、李天风三代悉数在座。

    “登基大典之事,你们都亲眼所见。此子绝非池中物,扶他上位,似乎不妥。”

    李太后愁眉紧锁,颇有忧虑。

    “姑姑!无需担忧。司马未央并非酒囊饭袋,此事大有好处。

    京城朝野对太后选立一个冷宫罪人为帝,颇多质疑。

    如今司马未央表现,可让那些别有用心者暂时闭嘴。司马未央虽有雄心,然无足无牙之辈,不足为惧。

    眼下内忧外患在即,龙山叔叔不肯统兵出征,他坚持要亲自面见陛下。

    若是陛下不能说动他,他便告老绝不出山。”

    李天风解释过,太后心情宽松不少,然一提起李龙山,太后怒气上涌。

    “这个疯子,总是不顾大局。他要见皇帝,那便见。

    天风,多花些心思想想。此次登基大典,外面十三家诸侯王,仅仅六家遣使上表祝贺。

    关西王司马晔,胶州王司马川非但没有上表祝贺,反而上书质问。

    尤其胶州王司马川,书中颇多不敬之语,谋反之心昭然若揭。

    刀兵一起,若是应对不好,后果不堪设想。”

    “太后不必担心,关西王也好,胶州王也罢,手下不过数万私兵。

    且两者封地距离都城山遥水远,想兵临城下绝非易事。

    若龙山击退北遒进犯,大军回师。以龙山才干,两者不过螳臂当车。

    倒是吴王司马椴与长沙王司马湘甚为可虑,

    此二人封地广大,财力雄厚,苦心经营封地二十余年,真要叛乱,十分麻烦。

    请太后命陛下下旨,遣使安抚十三家诸侯王。

    尤其吴王与长沙王,可带重礼安抚。”李岳手抚胡须说道。

    “父亲所言极是,本宫待明日皇帝过来请安之际,交代此事。至于使节人选,交给房源这丞相去劳神便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