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_第十六节 十字(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六节 十字(三) (第2/4页)

颇异于往常,而且对郑侠并没有特别怀恨的样子。

    “这个蔡持正,究竟打的什么主意?”吕惠卿心里嘀咕着,揣测蔡确的用意。

    然而大部分的新党,就没有吕惠卿这么多心肠,韩绛、曾布、李定等人,心中一个劲直呼痛快!“丞相对郑侠不薄,把他从光州司法参军调到京师,本来欲加重用,不料他却对新法全盘反对,不得己安置他为监安上门,谁知此时却来反噬!”这本是新党许多人心中的想法,蔡确一定要治郑侠的罪,不由让这些人也对蔡确多了一份亲近感来。

    相比韩绛等人眼中的赞赏,冯京眼中却不免多出许多疑虑,“那么蔡大人打算如何发落郑侠?”平素温和的他,此时却是用明显的讽刺语气发问。

    蔡确丝毫不以为意,只向赵顼说道:“臣以为郑侠当落职,安置一个小县,交地方看管,以使后来者知戒。”

    “这……”赵顼面有难色,如此处置,朝中必有大臣不服。

    果然,他话音未落,冯京就愤然说道:“蔡持正未免处置过重了!”

    王安国也跳出来反对,慨然说道:“若郑侠上《流民图》而遭黜,是朝廷无公理!请陛下三思!”

    刘攽、苏颂、孙固等人,更是同声反对。

    而似曾布、李定等人,却不免又要一致支持,只有韩绛知道皇帝心意,便默不作声。

    吕惠卿见到这种情形,才立时恍然大悟,原来蔡确竟然是想趁机竖立自己在新党中的领袖地位!他暗暗冷笑,“蔡持正未免cao之过急了!”

    当下再不迟疑,朗声说道:“陛下,臣以为郑侠擅发马递,自然是有罪,但是他一片忠心,而且便是几位丞相,都能体谅的,并没以为郑侠是在妄言。因此臣以为,有罪虽不可不治,但法理亦不外乎人情。郑侠本来是光州司法参军,王丞相曾称赞其能,不若再放回光州,依然任司法参军,同时照章记过。一来以示惩戒之意,二来示天下朝廷之宽仁美德。”

    他这番话,却是两面顾到,打太平拳的意思,旧党的感受,吕惠卿本来并不太在乎,但他知道皇帝心中此时必然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只不过若是完全不给郑侠一点颜色看,只怕新党中人也要视自己为异类了,当下才说出这么一个办法。

    果然赵顼听完,立即点头同意:“吕卿所言有理,便依如此处置便可。”而韩绛、冯京、曾布等人觉得这个方案也可以接受,也就不再出声反对。

    蔡确知道这个方案提出,别人既无异议,自己便也不便再过份坚持,他万万料不到自己一腔心血竟被吕惠卿卖了个乖,低下头狠狠瞪了吕惠卿一眼,无可奉何的说道:“臣遵旨!”

    桑充国既料不到郑侠会不和自己与晏几道商量,就假托密报上《流民图》,也料不到朝廷的公卿们,此时没有去想怎么样救济灾民、恢复生产,反而在争论着如何处置郑侠的事情。不过他也没有心思去想这么多事情,官府虽然也设了粥场,但是却严格控制府库的存粮,根本无法满足这么多灾民的生活之需,白水潭的粥场,吸引的灾民越来越多,而仓库中的存粮,却一日比一日少了,桑充国虽然有心买粮,可在汴京城,上哪里能一次买到这么多粮食呢?

    在众多的灾民之中穿行,望着那一双双充满了期望与信任的眼神,桑充国实在不敢去想像彻底无粮的那一天。他无意识的想避开那些眼神,便抬起头来,向左边看去,却发现王旁正陪着一个老人在灾民间穿行。桑充国连忙信步走过去,招呼道:“王兄。”

    王旁看见桑充国走过来,低声对老者说了几句什么,这才笑着回道:“长卿,现在情况怎么样?”

    桑充国皱眉答道:“情况实在很糟,得病的灾民越来越多,人手不足,粮食也快没有了,朝廷再不想办法,我不知道还能支持几天。程先生和邵先生几位,已经想办法去了。”一边朝那位老者行了一礼,招呼道:“老丈,这里礼数不周,还望恕罪。”

    那个老者微笑着点点头,说道:“不必多礼。”却是公然受了桑充国这一礼。

    桑充国不由一怔,须知他毕竟也是名满天下的人物,一般人便是长者,也不至于见到他连一句客套话都没有。王旁知他心意,连忙低声解释道:“这是家父。”

    桑充国随口应道:“原来是令尊大人——”说到这里,不由一顿,这才反映过来,王旁的父亲,不是王安石吗?!

    “你、你是王相公?”桑充国有点失礼的问道。

    好在王安石却是个不太拘礼法的人,当下微微点头,笑道:“正是某家,久仰桑公子的大名,不料今日才得相见。”

    “不敢,不知相公驾到,学生实在失礼了。”桑充国一面说着,一面就要下拜。

    王安石连忙止住,说道:“今日野服相见,桑公子不必多礼。”王旁也笑道:“长卿不要太声张,家父是想来看看白水潭是怎么样救济灾民的。”

    听到王旁提到灾民,桑充国看了王安石一眼,叹道:“不瞒相公,如若朝廷再不设法,我们这里,也要无可奈何了。相公是饱学鸿儒,岂不知绿林、赤眉,皆是饥民吗?”他说的这话,虽然委婉,却隐隐有责难之意了。

    王安石见他初次见面,便如此坦然,不由暗暗称奇。他自是不知道白水潭学院一向颇为自许,平时里便是昌王来此,也并不拘礼,因此白水潭学院的人对于公卿,实在是看得太平常不过,而对所谓的尊卑之分,除了君臣父子师生这些之外,比起别处的人来,倒要淡了几分。

    “某岂有不知之理,不过谈到救灾之法,却是苦无良策。”王安石摇了摇头,回道。

    桑充国毫不客气的说道:“相公这样说,学生不敢苟同。岂能用‘苦无良策’四个字来推卸责任的?若绿林、赤眉贼起,饥民们可不会听‘苦无良策’四字。”

    王安石不由有几分尴尬,王旁有点担心的望着父亲,若是往常,只怕王安石早已发怒,今日不知为何,脾气却格外的好,只是苦笑道:“那么桑公子可有救灾之策?”

    桑充国说完之后,其实也自觉颇有过份,只是这几日急火攻心,猛然碰到王安石出现在自己面前,却不自觉的要嘲讽几句解气。这时候见王安石竟是丝毫不以为意,心里也不由奇怪,暗道:“王安石人称拗相公,说是脾气易躁的,怎的传闻有误不成?”嘴上却回道:“学生不过一介布衣,才疏学浅,又知道什么国家大事?不过这救灾之策,自古以来,无非是开仓放粮,使百姓不必流离失所吧。”

    王安石听到这话,不禁哑然失笑。他虽然并不指望桑充国有石越一般的政治才能,但是也没有料到桑充国原来竟是书生气这么重的人。他不由苦笑道:“若是如此简单,那便好了。似如此大规模的灾情,本州本府,再如何开仓放粮,也是不敷所用的。何况重要州府的军粮,更是一点都不能动。因此一切只能靠外郡运粮救济,而运粮所费,更是惊人。因此似这种大灾,除非百姓本来殷实,或者早有准备,否则是无法杜绝流民出现的。”说到后面,王安石眼神不由一黯,本来大宋朝是有机会早点准备的。

    桑充国其实并非不明白这些道理,“相公说的自是实情,不过这样放任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