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一章 咸阳辩合(十四)白马非马 (第1/2页)
公孙龙笑了:“白马又不是马,怎么说不可以过关?” 关吏说:“白马也是马”。 公孙龙子又云:“既然是这样,那我公孙龙是龙吗?” 关吏听到之后一愣,但是仍然坚持说:“按照规定只要是赵国的马就是不能入关,管你是白马还是黑马。” 公孙龙微微一笑,道:“马是指名称而言,白是指颜色而言,名称和颜色本来就不是一个概念。白马这个概念,分开来是白和马。或者马和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说你要马,给黄马、黑马都可以,但是如果是白马,给黑马、黄马则不可以,由此可以证明白和马不是一回事儿,所以白马和马自然也不是一回事儿,白马非马由此得出”。 当时关吏被公孙龙子这段关于白马非马的言论给绕晕了,就将公孙龙子给放了进去。从此白马非马的典故就流传了下来,并且这之后公孙龙子的诡辩中就多了一个白马非马的论证观点。 其实公孙龙子这一篇“白马论”提出来本不是什么难事,真正困难的就在于,这“白马非马”的言论怎样提出让人信服以及之后提出来的是什么样的论据才能说的人心服口服,毕竟只一个“白马非马”的论点而没有论据,多少有点儿强人所难的意思。 如果名家公孙冉所面对的是儒家,大可以同样的采用公孙龙子的说法。毕竟在出现了白马非马这个典故之后还有这更有意思的一些故事。 原来,孔子六世孙孔穿想要驳倒公孙龙关于“白马非马”的学说,于是在赵国平原君家中进行了辩论。 孔穿当时对公孙龙说:“想来听闻先生高义,早就愿意为弟子了,只是不能同意先生关于白马非马的说法,请先生放弃这个学说,我就做你的弟子”。 公孙龙却回答孔穿:“想拜人家为师的人,总是因为智力和学术比不过人家;现在你要我放弃自己的学说,这是先来教我,而后才拜我为师。先来教我,而后再拜我为师,这是错误的”。 孔穿却不知,这第一步他已经占了下风,接着公孙龙开始了自己的引经据典,这典故倒是出自孔穿的祖师,孔子。 “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矢以射蛟……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说,曰:楚人仁义未遂也,亦曰人忘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 说简单了就是,楚王有次出去打猎,将自己的弓箭丢失了,左右的人都去找,但是楚王下令不要找了,还对属下说,丢失了的弓箭,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找没有什么影响的。孔子听说了这话之后就说,楚人的仁义究竟不能是大仁大义的,只说是人不到就找不到吧,失之,人得之就好,还哪管什么楚人不楚人的。 孔子的意思本意是说楚王究竟在仁义上还是不能做到大仁的一种相对概念,对百姓应该同样爱护。 但是公孙龙在和孔穿的对话中将“楚人非人”来类比了“白马非马”,从而偷换了概念。这逻辑是无可挑剔的,本来“楚人非人”是表现孔子胸怀的宽广,但是在这里,公孙龙将不是逻辑概念的问题偷换成了逻辑中的白马非马,自然的就变成了这样。 甚至于到了最后,公孙龙还进行了一下详细的总结:“先生尊奉儒家的学术,却反对仲尼所赞同的观点;想要跟我学习,又让我放弃所要教的东西。这样即使有一百个我这样的人,也根本无法做你的老师啊”。 公孙龙乃逻辑辩论学的鼻祖由此可以知道了。 端木璟每次读到先秦诸子典籍都不免认为,公孙龙子这样的人物,百年也出不来一个,不想现在这里竟然出来了个公孙冉! 但是,现在公孙冉同当时的状况又有不同,他面对的并非是儒家的人,而是墨家的人,不知道会用什么办法将概念同等偷换,难不成墨家先祖也有一个“楚人非人”不成? 最重要的是,公孙冉对面的是荆池,荆池那人索性是最跳脱的,但是也是粗中有细的人物,墨家将他派出,就必然是有了破解“白马非马”的办法,这场诡辩,注定精彩! “我名家认为,白马并不是马。如果白马是马,黑马自然也是马,白马等于马,黑马也等于马,岂不是说白马等于黑马?这明显是不可能的,自然,白马也就不是马了。所以我说白马并不是马,兄台可承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